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0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太白山木蚜蝇亚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国木蚜蝇亚科二新种;即太白山木蚜蝇Xylota tabaishanensis sp.nov.及江氏铜木蚜蝇Chalcosyrphus (xylotina)jiang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2.
比较研究了重组单体ATH-1376与其双亲本AspergillusnigerAMS11,TrichoderonareeseiQM9414在菌丝生长、纤维素酶系合成和发酵原液协同降解滤纸纤维积累还原糖等方面的动力学特征。显示出所构建的两属远缘杂种优势工程菌株具有克服常规混合制曲或二次制曲生产局限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3.
鳞木目小孢子叶球山西鳞孢穗(新种)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一种鳞木目的小孢子叶球——山西鳞孢穗(新种)(Lepidostrobusshanxiense sp. nov.)。其主要特征是:孢子叶球较小,长3.5 cm 以上,直径1.6~1.8 cm 。轴具管状中柱,孢子叶螺旋状着生于轴上。孢子叶柄长6~7 m m ,远端叶片长1.2 cm 以上。孢子叶柄具翅,翅长2~2.5 m m 。小孢子囊可能呈袋形,长与孢子叶柄相近,宽约4.5 m m ,高2~3 m m ,以其长度的约2/3着生于孢子叶柄的腹面上。成熟的孢子囊壁仅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小孢子直径68~77 μm ,具三缝,远极面具短刺  相似文献   
54.
邓立杰   《广西植物》1983,(2):137-143
对27种不同抗性等级植物本底(未经污染处理的正常植物)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结果,植物本底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抗性有呈负相关的趋势,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大小与抗性不具规律性。 对植物受不同浓度SO_2污染后酶活性变化分析结果看出,蚬木(抗性植物)和汗斑草(敏感植物)在浓度达受阈前,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均有随浓度的升高而酶活性逐渐增大的趋势,仅是不同的酶其活性高峰在不同浓度梯度中出现迟早不同而己。在污染浓度达受伤阈后,随着浓度的继续增大,酶活性逐渐下降。而白蝉(抗性植物)和大猪屎青(敏感植物)有的酶具有规律性,有的酶不具有这种规律性。 用使可见伤害达50%的SO_2污染汗斑草后4小时(一次污染),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34(未受污染的为12.69),仅为未受污染的2.68%,降低了97.32%,但24小时后为7.68,为未受污染的60.52%,比受污染后4小时提高了57.84%,72小时后为8.52,为未受污染的67.13%,比受污染后4小时提高了65.45%。多酚氧化酶亦具有这种规律性。说明二氧化硫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55.
在含D-木糖培养基上培养Petromyces albertensis生产木糖醇和D—木酮糖,用高液相色谱鉴定其发酵产物.从含醋酸铵和酵母膏,初pH7.0的D-木糠培养基内获得了大量的木糖醇.木糖醇的大量产生及其酶相关的产物是在培养10天后进行观察的.D—木糖(100g/L)培养基中增补1%(V/V)甲醇,获得最高木糖醇产量为39.8g/L和D-木酮糖2.8g/L.  相似文献   
56.
鄂西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区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木林子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种子植物种系饱和度大。在2100公顷的面积内有种子植物134科~1 488属、104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本文选取11个较有代表性地区的自然种子植物区系与木林子区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深化对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性质、起源及与邻近区系关系的认识。多区系比较研究中,优势科的确立和其相似性指标是一个指示区系特征异同的重要参数,木林子种子植物区系优势科与湖北神农架、江西庐山、广东黑石顶和海南尖峰岭区系的相似性指标分别为73.3%、46.7%、33.3%和13.3%,共有优势科下辖的各种系在各区系中具明显的替代现象。在各区系种子植物属的比较中,沿用经典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相似性指标的比较分析,并运用数量分类方法,以11个不同种子植物区系的14个分布区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种子植物区系分为3组。实践证明数量分类方法可客观地反映各区系间的异同,以及起源上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57.
中国春黄菊族一些属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花粉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可将春黄菊族中下列各属分为两大类群:(1)明显具刺:亚菊 属Ajania Poljak., 女蒿属Hippolytia Poljak., 百花蒿属Stilpnolepis Krasch.。 (2)具退化状小刺:紊蒿属 Elachanthemum Ling et Y.R.Ling,线叶菊属Filifolium Kitam., 画笔菊属Ajaniopsis Shih,喀什菊属 Kaschgaria Poljak.),栉叶蒿属Neopallasia Poljak.,绢蒿属Seriphidium Poljak.。根据花粉形态特征,我们认为将紊蒿属和百花蒿属仍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属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8.
岩参属的分类学界限及中国-喜马拉雅菊科二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1991,29(5):394-417
本文是对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原莴苣属植物提出的分类订正。是笔者前一篇文章《莴苣属订正 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的续篇。文中建立了两个新属,即毛鳞菊属Chaetoseris Shih和细莴苣属Stenoseris Shih;文末及文中提供了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属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9.
刘寿养   《广西植物》1982,(1):17-19
<正> 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和一箭球(Kyllinga monocephala Rottb.)是莎草科多年生小草。均可以全草入药。功效相似,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去瘀消肿等作用。二种又同属于水蜈蚣属(Kyllinga),外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分类主要依据花的形态特征,无花时有时二者不易准确鉴别。笔者对这二种的叶和根茎进行了解剖观察,了解内部结构,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从而据以鉴别。  相似文献   
60.
When the natural lignan hydroxymatairesinol ( 1 ) was treated with an alkaline aqueous solution, it partially rearranged to isomeric forms of a lariciresinol-type butyrolactone lignan. The two major diastereomers formed (2 and 3) were isolated by column and medium-pressure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MS and NMR techniques. These previously unknown butyrolactone lignans were identified as naturally occurring in spruce knotwood by GC, GC-MS, and HPLC-ESI MS/MS analyses. The formation of isohydroxymatairesinol (2) and epi-isohydroxymatairesinol (3) from hydroxymatalresinol ( 1 ), and their detection in rat urine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1,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