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5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濒危植物香籽含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香籽含笑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迁地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论述了其在药用、食用香料、木材和园林观赏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西双版纳地区,香籽含笑树高年平均增长1.1 m,胸径年均加粗1.22 cm;生长期为5~11月中旬,其中6~9月为生长高峰期,花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果熟期为10月~12月下旬;种子随采随播或贮藏于湿沙中催芽,新鲜种子发芽率为86%;可通过种子和嫁接繁殖.香籽含笑作为傣药原料、天然调香原料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棉蚜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石榴园不同时期棉蚜及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7.33~12.40cm之间;草间小黑蛛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6.47~20.88c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993.
盗寄生性蜜蜂——艳斑蜂的行为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宜春、湖南郴州普遍存在一类"杜鹃蜂"——艳斑蜂Nomada sp.,该蜂对油茶地蜂Andrenaca mellia Wu有盗寄生行为。作者于2006年在江西宜春为期3个月的野外观察,对观察到的该种艳斑蜂的寄主、艳斑蜂侵入寄主巢穴的行为、艳斑蜂的繁殖行为、艳斑蜂的生存行为、艳斑蜂的生存策略、艳斑蜂的种群生态等6个方面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994.
潮间带生境下两种表型盐地碱蓬的抗氧化系统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自然条件下的潮间带生境中紫红色表型和绿色表型盐地碱蓬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两种表型的过氧化氢含量,并以外源过氧化氢处理紫红色盐地碱蓬离体叶片,分析外源过氧化氢浓度与叶中甜菜红素含量相关性的结果表明:绿色表型的盐地碱蓬叶中过氧化氢含量极显著高于紫红色表型盐地碱蓬,而二者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差异不显著。外源过氧化氢的浓度与叶中甜菜红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甜菜红素可能作为一种非酶促抗氧化剂参与活性氧水平的调节,从而减少逆境胁迫引起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995.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 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 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其主频为33-34 kHz,脉冲持续1.3-1.9 ms;栖息于电线杆内;与四川中华山蝠DQ435074的ND1一致度达到99%。  相似文献   
996.
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孙晋伟    黄益宗    石孟春    崔岩山  李小方  招礼军  杜心  高卫国 《生态学报》2008,28(6):2861-2861~2869
世界范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加重,由污染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理污染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重金属将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而土壤生物在重金属的胁迫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响应.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影响因素;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研究方法;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的预测模型,最后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7.
记述厉螨科Laelapidae Berlese地厉螨属Dipolaelaps Zemskaya et Piontkovskaya,19601新种:顾氏地厉螨Dipolaelaps guyimingi Bai,Yan et Wei,sp.nov.和裂胸螨科Aceosejidae Sellnick肛厉螨属Proctolaelaps Berlese,19231新种:六盘山肛厉螨Proctolaelaps liupanshanensis Bai,Yan et Qi,sp.nov.,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北京)。  相似文献   
998.
蒋勇军    章程    袁道先   《生态学报》2008,28(5):2288-2288~2299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研究了云南小江典型岩溶流域1982到2005年表层(0~20cm)土壤肥力包括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5个指标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20a来,流域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pH值、全钾含量升高,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降低;同时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显著:各指标的块金方差与基台值的比值、自相关阈值明显增大;pH值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升高,而在中部降低;有机质含量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降低,而东北部、中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在东部降低,中部增加;全磷含量普遍降低,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全钾含量在东部、西南地区升高.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与地质、地貌以及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赵耀  李耕耘  杨继 《生物多样性》2018,26(4):414-5528
栽培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人口与人均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栽培植物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限制其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并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适应性状, 是栽培植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然而, 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存续和自然进化因生境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正面临严重威胁,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进行原生境保护与迁地保护所取得的进展, 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建议。此外, 本文还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利用技术进行了梳理, 探讨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最后, 我们以长江流域几种代表性栽培植物为例, 对主要作物类型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Lack of Evidence for 3/4 Scaling of Metabolism in Terrestrial Plant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caling, as the translation of information across spatial, temporal, and organizational scales, is essential to predictions and understanding in all sciences and has become a central issue in ecology. A large body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allometric scaling in terrestrial individual plants and plant communities has been constructed around the fractal volume-filling theory of West, Brown, and Enquist (the WBE model). One of the most thought-provoking findings has been that the metabolic rates of plants, like those of animals, scale with their size as a 3/4 power law. The earliest, single most-important study cited in suppor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BE model to terrestrial plants claims that whole-plant resource use in terrestrial plants scales as the 3/4 power of total mass, as predicted by the WBE model. Howe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show that empirical data actually do not support such a claim. More recent studies cited as evidence for 3/4 scaling also suffer from several statistical and data-related problems. Using a forest biomass dataset including 1 266 plots of 17 main forest types across China, we explored the scaling exponents between tree productivity and tree mass and found no universal value across forest stands. We conclude that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 single constant scaling exponent for the metabolism-biomass relationship for terrestrial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