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Raupach提出的局地近场理论(localized near field, LNF)耦合垂直风速标准差σw(z)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L (z),建立林冠内CO2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拉格朗日模型能准确、稳定地模拟林冠与大气之间CO2的交换特征.模拟值比涡动相关系统实测值高出约15%,与实测值的相关性为89%,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来自于输入的浓度廓线的波动以及大气稳定层结造成的涡动相关观测系统误差.在近地面层,由于土壤呼吸作用,整个时间段都为CO2源.林冠层的CO2源汇强度变化较为复杂,其日变化经历了源-汇-源的转变过程.林冠与大气间CO2通量交换明显受大气稳定度影响.  相似文献   
82.
Gash模型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王馨  张一平  刘文杰 《生态学报》2006,26(3):722-729
为了验证Gash林冠截留解析模型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的适用性,基于2003年的热带季节雨林气候及林冠特征观测数据、采用Gash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年降雨量为1244.4mm,穿透降雨为867.3mm,树干径流为114.4mm,树冠截留量为262,7mm,林内穿透降雨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雨过程中饱和林冠的蒸发强度为0.12mm/h,使林冠饱和的降雨为0.6mm,林冠枝叶部分持水能力为0.41mm,树干持水能力为0.18mm;模型模拟的年林冠截留量为274.9mm,干季为71.7 mm,雨季为203.1 mm;模拟的相对误差年值为4.3%,干季为0.1%,雨季为6.9%,模拟与实测有很好的一致性,显示了Gash模型适用于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计算.  相似文献   
83.
林冠的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乔木树体高大,冠层难以接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冠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各种技术不断应用于林冠附生植物的采样,林冠取样方法的研究成为林冠附生植物的多样性、生物量及其生态学效应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础。文中以附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和附生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等为基础,结合作者已开展的工作,综述了林冠附生植物的观测调查及取样方法,并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在林冠研究中的应用,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附生植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4.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穿透雨和茎流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观测了川西亚高山白桦次生林一个生长季节内的穿透雨和茎流的特征。结果表明 ,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茎流量与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而线性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穿透雨量和总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平均林冠截留量占总降雨量的 1 8 9% ,穿透雨量占总降雨量的 80 9% ,茎流量占总降雨量的 0 3%。  相似文献   
85.
86.
三种人工林分的冠层结构参数与林下光照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样方法为基础,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测定了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混交林(木荷+青冈+银木荷)3种人工林分的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LAI和林冠孔隙度CO)和林下光照条件(林下直射光TransDir和林下散射光TransDif),并分析了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条件之间的关系.测定结果表明,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混交林的LAI平均值分别是1....  相似文献   
87.
习丹  翁浩东  胡亚林  吴建平 《生态学报》2021,41(21):8525-8534
为探讨氮添加和林下植被管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福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对照(CK)、林冠氮添加(CN)、林下植被去除(UR)、林冠氮添加和林下植被去除(CNUR)4个处理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林冠氮添加和林下植被去除对土壤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5年CN添加处理显著降低易氧化有机碳(10—20 cm)和微生物生物量碳(20—40 cm)含量,增加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UR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作用不显著,而CNUR处理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与土壤含水量、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比惰性有机碳对林冠氮添加(5年)的响应更敏感,且表现为中下层土壤响应大于表层土壤,短期氮添加能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而林下植被去除在短时间内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和可利用氮减缓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从而补偿由于氮添加引起的土壤活性有机碳下降,未来需要通过长期氮添加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8.
植物幼苗建成阶段是决定种群自然更新的关键生活史阶段。研究林冠环境对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幼苗建成阶段的影响对该类森林的恢复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4-2016年, 该研究在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林冠环境(大林窗: >150 m 2, 中林窗: 100-150 m 2, 小林窗: 50-100 m 2, 对照: 林下)下进行栲(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野外播种实验, 并对栲幼苗命运和生长情况进行了3年的持续监测。结果表明: (1)栲幼苗出土时间从7月持续到12月, 出苗时间较长, 大林窗对幼苗出土具有延迟作用; (2)栲种子野外平均萌发率为(62.8 ± 2.0)%, 第3个生长季(2016年)末幼苗平均存活率为(65.1 ± 2.2)%, 枯萎是栲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3)林冠环境对栲种子萌发率及第1个生长季(2014年)末的幼苗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对第2个(2015年)和第3个生长季末的幼苗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 (4)林冠环境在第1个生长季对幼苗生长无明显影响, 但在第2个和第3个生长季具有显著影响, 大、中林窗中幼苗总生物量、株高、基径、根长和叶片数显著高于林下, 比叶面积显著低于林下; (5) 3个生长季内, 4类林冠条件下栲幼苗的叶质量比和茎质量比升高, 根质量比和根冠比降低, 并且从第2个生长季开始大林窗中栲幼苗的叶质量比显著高于林下, 根质量比和根冠比显著低于林下。栲幼苗早期的存活和生长依赖种子储存的能量, 受林冠条件影响较弱, 后期则依赖光合作用, 受林冠条件影响较强, 从整个幼苗建成过程看, 大、中林窗更有利于栲幼苗定居。  相似文献   
89.
为了更好地理解温带阔叶红松原始林群落主要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模拟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首次利用冠层塔吊原位测定了阔叶红松原始林群落4个主要树种成熟大树的CO2响应曲线,并利用FvCB模型计算了一些重要的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 红松的光合速率(A)、最大羧化速率(Vc max)和气孔导度(gs)均最小,而其气孔对光合的限制性(Ls)最大.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这3个阔叶树种的光合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叶片面积的Vc max大小顺序为:水曲柳(83.2 μmol·m-2·s-1)、蒙古栎(89.3 μmol·m-2·s-1)>紫椴(68.4 μmol·m-2·s-1)、红松(68.8 μmol·m-2·s-1)(P<0.05),而基于叶片质量的Vc max大小顺序为:水曲柳(1.36 μmol·g-1·s-1)>蒙古栎(1.03 μmol·g-1·s-1)>紫椴(0.90 μmol·g-1·s-1)>红松(0.42 μmol·g-1·s-1)(P<0.05).7—9月,水曲柳和蒙古栎的A值显著降低,而紫椴和红松的A值变化不显著;所有树种Vc max都随季节发生显著下降.在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模拟预测中,应该考虑Vc max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0.
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秦岭典型地带性植物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选择陕西宁陕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龄天然次生油松林,从2006-2008年(5-10月份)对林外降水、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利用其中100次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降雨量为1576.4 mm,穿透降雨量为982.9 mm,树干茎流量为69.5 mm,冠层截留量为524. 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62.4%、4.4%和33.2%。降雨分配与降雨量级密切相关,降雨量级增大,穿透降雨率和茎流率呈增大趋势,截留率呈降低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46.6%-68.9%、0.8%-9.2%、53.4%-22.0%。穿透降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为:TF=0.6548P-0.4937,R2=0.9596;SF=-0.2796+0.0452P+0.0005P2,R2=0.8179;I=0.5958P0.8175,R2=0.8064。降雨事件发生后,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出现的时间与降雨发生的时间并不同步,均表现出一定的延滞性,随着降雨量级增大,滞后时间表现出逐渐缩短的趋势((78.5±8.8)-(16.0±0.0) min,(111.0±33.0)-(41.2±0.0) min)。降雨终止时,特别是当降雨量>10.0 mm,穿透降雨终止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延滞性((3.2±2.6)-(12.0±0.0) min)。但树干茎流终止时间先于降雨终止时间,降雨量级越小,树干茎流终止时间愈早((-58.3±21.5)-(-9.8±0.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