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2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我国苹果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构建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病毒基因功能、病毒侵染机制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在温室进行了ASSVd保定分离物(BD-1)草本寄主的鉴定,证明了ASSVdBD-1可侵染油菜(Brassica napus)、黄瓜(Cucumis sativus)、扁豆角(Lablab purpureus)、蚕豆(Vicia faba)、长豆角(Vigna unguiculata)、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ar)共7种草本植物,在油菜上病毒接种成功率最高,达80%,新生叶片表面凹凸不平;其次是黄瓜,达到了77.78%,新生叶片皱缩畸形.通过RT-PCR扩增到ASSVd BD-1全基因组,利用引物引入的方法在基因组中引入T7启动子,构建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基因组RNA转录本,在油菜上验证了RNA转录本的侵染性.研究结果为利用草本寄主探究ASSVd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材料,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分析ASSVd基因功能和侵染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2.
选择中亚热带毛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间伐强度(25%间伐、50%间伐)和林下植被剔除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间伐显著增加土壤氨化速率(P0.01),但降低硝化速率(P0.01);50%间伐显著增加土壤硝化速率(P0.01),而林下植被剔除显著降低土壤硝化速率(P0.01)。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氨化速率与有机碳(SOC)、全氮(TN)及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硝化速率与SOC、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铵态氮(NH~+_4-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处理下的氨化速率均显著增加(P0.01),而硝化速率显著降低(P0.01)。25%间伐显著降低土壤净氮矿化和氨化过程的Q_(10)值,对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著;50%间伐对氨化和硝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均不显著;林下植被剔除对氨化过程的Q_(10)值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硝化过程的Q_(10)值。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氮矿化过程的Q_(10)值介于1.17—1.36之间。25%间伐和林下植被保留有利于毛竹林土壤氮素的供给。 相似文献
253.
不同类型杉木人工林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林下草本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以湖北九华山林场不同类型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杉木纯林(Ⅰ)、杉木-檫木混交林(Ⅱ)、杉木-檫木-亮叶桦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探讨林地类型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林下草本层共有植物72种,分属于37科65属,其中以蔷薇科(Ros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植物居多;林下草本植物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合计有67种,占全部草本植物的93.06%;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混交林样地(Ⅱ和Ⅲ)高于纯林样地(Ⅰ),但差异性不显著;各样地林下草本层优势物种与林地树种组成密切相关,其中,Ⅰ型样地以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和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13.65%、8.79%和5.27%;Ⅱ型和Ⅲ型样地均以金星蕨、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和山马兰(Kalimeris lautureana)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10.75%、8.37%、7.47%和11.84%、6.16%、5.82%。此外,草本层的优势物种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金星蕨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粱泡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麦冬(Opiopogon japonicus)则与土壤磷含量呈负相关(P<0.05);并且,草本层各优势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协同、竞争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54.
毛竹是具有经济、生态等综合价值的重要物种,带状采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可机械化经营模式,在伐后自然恢复过程中,施肥是加快林分恢复的重要措施。2019年选取大年毛竹纯林,在带状采伐后选取N∶P2O5∶K2O为2∶1∶1、3.5∶1∶2、5∶1∶2.5(A1、A2、A3)3种施肥配比和450、600、750 kg·hm-2(B1、B2、B3)3种施肥量进行二因素三水平施肥试验,探究林下植被多样性对养分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采伐当年,林下植被多样性随施肥配比的N、K比例升高,Shannon指数(H)和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显著递增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表现出低比例时抑制和高比例时促进;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呈显著单峰趋势,各指数受不同施肥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2)2021年,指数H和D′的显著变化趋势消失;指数D和E保持显著单峰趋势,施肥配比为A2时达到峰值。(3)在时间动态上,施肥处理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模式,2021年指数H、... 相似文献
255.
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对木材的分解及其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群在木材生物分解过程中的演替规律 ,并解释了活立木心材能够发生腐朽的原因。结果表明 :能够生长在木材上的微生物类群有木材腐朽菌、木材软腐菌、木材变色菌、污染性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这些微生物类群共同合作完成对复杂的木质有机物质的生物分解。它们按一定次序进行作用 ,在木材生物分解的不同时期显示出明显的菌种协调与演替规律。一般情况是细菌、一些半知菌、接合菌和子囊菌等先驱微生物首先侵入 ,然后草本对策的木材腐朽菌开始出现 ,最后由竞争对策或忍耐对策的木腐菌取代草本对策的木腐菌 ,这时木材的分解过程就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最后使木材分解或腐朽。木材腐朽最终是腐殖化阶段 ,这时微生物群落被土壤习居菌如毛霉、青霉、木霉、镰刀菌及细菌与放线菌等所取代。 相似文献
256.
【背景】三七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其土传根腐病害密切相关,而针对自然林下根腐三七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比较分析自然林下与田间根腐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分析,为三七根腐病害防治与仿野生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自然林下与田间根腐三七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自然林下与田间根腐三七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明显差异,自然林下根腐三七根际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较高,而田间根腐三七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较高。在属分类水平,镰刀菌属(Fusarium)是自然林下根腐三七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为17.30%,而癣囊腔菌属(Plectosphaerella)是田间根腐三七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为22.55%;Candidatus Ba... 相似文献
257.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退化林地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林地划分为5个不同退化阶段,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其群落植被和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以黄背栎为演替顶极的退化林地中,随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恢复演替过程,群落中木本植物的科、属、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灌木种增长最大;在功能群组成比例变化上,1年生草本在早期占较大比例,随后与多年生草本一起逐渐减少;灌木和乔木种所占比例在各恢复阶段中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在针阔混交林内达最大比例,以后略为减少并趋于稳定.此外,各阶段群落内土壤pH值有所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速效钾均呈现增长趋势,但速效磷含量的变化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258.
在林窗、林缘、林下3种自然光环境下,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常见树种拧筋槭、白牛槭、色木槭和红松的光合和光谱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生理生态角度探讨它们对自然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4种乔木幼树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随着生长环境光强的下降而减小,林下各树种幼树LSP和LCP显著低于林窗内幼树(P<0.05);除白牛槭外林下其他树种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均显著小于林窗内幼树(P<0.05);不同树种幼树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随光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各环境间差异较小。除白牛槭外,其他树种幼树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随环境光强的减少而增大,林下树种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普遍高于光条件更好环境下树种,说明林下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大于其他光环境;各树种植物叶片水分指数(WI)在不同光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光强越大植物叶片WI越小,植物叶片水分浓度越小。林缘下3种槭属幼树结构不敏感植被光谱指数(SIPI)显著小于其他光环境(P<0.05)... 相似文献
259.
2007年6~10月,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同步研究了小兴安岭典型修氏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湿地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估算了CO2、CH4和N2O的生长季排放量, 探讨了沼泽湿地碳与氮的源汇关系。结果表明: 草丛沼泽生长季节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占绝对优势(99.61%), CH4的排放量次之(0.39%), N2O的排放量最低(0.000 7%), 且为碳、氮的吸收汇(分别为固定量的53.93%和0.04%); CO2、CH4和N2O生长季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487.89、1.88和0.004 mg·m–2·h–1,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CO2和N2O的最高排放量均出现在夏季(6月24日至8月14日和7月14日至8月14日), CH4的最高排放量出现在夏秋季(8月24日至9月24日), 其中, CO2季节变化与空气温度和0~20 cm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5), CH4与空气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 < 0.01), N2O与水位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 < 0.05)。 相似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