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科尔沁沙地黄榆种子散布的空间差异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榆(Ulmus macrocarpa)是典型的风播植物, 在科尔沁沙地可以形成单一优势种林地。通过对其林下随机取样和林缘与孤立树不同方向从树基部向外的有序取样调查, 分析了黄榆林下和林缘外不同距离的种子沉降特征、林缘和孤立树种子散布方向的差异性与规律性。结果表明, 黄榆平均种子密度以林下最大, 林缘3 m处已显著减小, 林缘外随着距离增加黄榆平均种子密度呈指数减少态势, 且越远越不均匀。林缘和孤立树不同方向在26 m内, 单位面积连续分布的种子累积数量均以顺风向频率大的东北方向最多, 以逆风向频率大的西南或西方向最少。林缘和孤立树共10个方向的垂直断面从树基部向外的单位面积种子数量频度均符合Weibull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χ2(α) < 0.900), 具有相同的种子散布格局。在科尔沁沙地自然条件下, 黄榆在各方向具有相同的“远距离”种子散布机制。  相似文献   
122.
长白山区野生草本观赏花卉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繇 《广西植物》2004,24(6):515-523
长白山区野生草本花卉有 98科 31 5属 60 1种 73变种。其中宿根花卉 40 8种 ,球根花卉 82种 ,一、二年生花卉 68种 ,草质藤本花卉 43种 ,珍稀濒危花卉 43种。长白山区草本花卉的丰富度依次为安图、抚松、长白、临江、和龙、敦化、汪清、珲春、通化、集安等 ,海拔 45 0m以下和 45 0~1 0 0 0m的地段花卉植物较为丰富 ,珍稀花卉主要集中在海拔 2 0 0 0~ 2 30 0m和 1 80 0~ 2 0 0 0m两个地段。按花色分类 ,则以橙黄花种类最为丰富 ( 1 2 2种 )、紫蓝色花次之 ( 1 1 7种 )、白花较少 ( 97种 )、红花最少 ( 95种 )。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鱼腥草的药用部位地上茎、根状茎和叶进行了解剖学观察。鱼腥草茎和叶的表皮下有特殊的皮下层细胞.茎的皮层和髓中有分泌细胞存在。地上茎和根状茎之间在皮层细胞层数、周维纤维柱的有无、维管柱和髓所占比例、维管束束数、次生生长等办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它们各自担负的生理功能相关联。叶的皮下层细胞显著,它们是复表皮的一部分。叶表皮上有胶质化表皮细胞和水钵的结构。对鱼腥草茎和叶中的皮下层细胞的来源和功能、与其他古草本类群相关的结构特征以及水钵的结构与分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4.
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刘海江  郭柯 《生态学报》2003,23(10):2163-2169
对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的草本植物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群落可分为4组:第1组为大针茅(Stipa grandis) 糙隐子草(Cl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固定时间长,比较稳定,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四组群落中最高;第2组为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主要物种有冰草、冷蒿(Artemisia frigida)、苔草(Carex sp.)和糙隐子草,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比第一组的低;第3组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 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群落物种少且主要为1年生种,有过严重的干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4组群落中最低;第4组为西伯利亚剪股颖(Agrostis sibirica)群落,属于草甸性质的群落,土壤可溶性钠和可溶性钾含量高。群落DCA排序及排序轴与土壤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钠和pH值对群落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但群落在可溶性钠的梯度上分异更明显,说明盐分是影响浑善达克沙地中部丘间低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5.
低丘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选取江西省泰和县狗丝茅岭低丘荒山人工造林l0a的人工生态系统中8种人工林主要类型和1个对照区,通过比较这些类型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和相关的环境因子,揭示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工林类型(造林树种)、林分组成(纯林或混交林)和林分密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林分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各人工林类型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具有大体相似的规律,即在相近造林密度下,不同造林树种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以针叶纯林稍占优势,针阔混交林次之,而阔叶纯林相对较低:针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虽然最高,但针叶林土壤的持水力相对较差,有机质含量也较低,而阔叶纯林相对较好,针阔混交林则最佳。  相似文献   
126.
利用芦头繁育丹参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叙述了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药理作用、育苗技术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7.
旱地黄芪育苗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黄芪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药用价值,特别是黄芪的育苗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北方旱地黄芪生产提供一项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8.
利用1996年在湖南省会同林区布置的20个1 hm~2的实验样地,以剔除或林下不含箬叶竹样地作为对照(C),保留箬叶竹作为处理(I),评估了天然林重建过程中林下单优箬叶竹灌丛形成对树种更新过程的影响.处理10a以后结果显示,箬叶竹灌丛盖度上升到95%.进一步通过2007年两种样地乔木多度、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物种组成等指标的测量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显著抑制了树种的存活与生长,18~390 cm高度级别的树种多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尽管高度18 cm以下级别的幼苗以及成年树的多度和多样性没有显著下降,但是生物量从幼苗到成年树,处理样地普遍下降.幼苗、幼树、成年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47.45%、39.87%、59.64%,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下降55.70%、46.08%、63.62%.NMS(非计量多元尺度法)排序进一步表明两种样地具有显著不同的树种组成,揭示两种样地处于不同的演替更新阶段.结果表明单优箬叶竹灌丛的形成能延缓树种更新的进程,因此天然林重建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该类林下植被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9.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本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25 ha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 运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对数正态模型和对数级数模型)及机理模型(包括生态位模型: 断棍模型和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 中性模型: 复合群落零和多项式模型和Volkov模型), 对不同季节草本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拟合。采用Kolmogorov-Smirnov和AIC检验确定最优模型, 以揭示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格局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探讨草本层物种组成与结构背后的生态学过程。结果表明: (1)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季节差异明显。春季各多度级物种数差异不大, 夏季中间种较多, 秋季则是稀有种较多; (2)模型拟合结果显示, 不同季节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的最优拟合模型相近。统计模型中对数级数模型表现最优, 机理模型中中性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生态位模型。复合群落零和多项式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春夏季草本物种多度分布, Volkov模型较好地拟合了秋季草本物种多度分布。综上所述, 尽管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不同季节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不尽一致, 但其背后的构建机制相似, 中性随机过程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维持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0.
以湖南会同地区26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剔除林下植被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2年6月将林下植被剔除后, 2012年7月-2014年7月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呼吸速率、5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 并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4年7月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 且与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下植被剔除两年内土壤呼吸平均下降了32.8%, 2012年7月-2013年6月下降了42.9%, 2013年7月-2014年7月下降了22.2%。根据土壤呼吸与温度拟合的指数方程所计算出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在对照区为2.10, 林下植被剔除区为1.87, 说明在杉木人工林系统中林下植被剔除2年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此外, 林下植被剔除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林下植被剔除1年后, 土壤细菌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 但真菌的浓度降低, 导致真菌与细菌的浓度比值下降。此外, 革兰氏阳性细菌(G+)的浓度及其与革兰氏阴性菌(G-)的比值升高。林下植被剔除2年后, G+浓度和G+与G-的浓度比值降低。该研究表明林下植被剔除可以降低土壤呼吸, 从而减少土壤向大气中释放碳; 同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而且其效应受作用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