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热带雨林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对光强变化的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外调查表明剑叶凤尾蕨能适应不同的光环境,本研究测定剑叶凤尾蕨在两种不同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热带雨林林下和林窗生长40d后,林下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比林窗生长的植株有较多的叶片数,大的冠幅,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同时。林下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有高的光化学效率和较低的非光化学耗散能力,这说明低光植物表现出有较高的能量转换能力,而两种光强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最大光合放氧速率相似。这可能与在高光下的非辐射耗散的提高和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剑叶凤尾蕨通过光合器官的调整对不同光强的适应。以促进剑叶凤尾蕨在不同光环境的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62.
野外调查表明剑叶凤尾蕨能适应不同的光环境.本研究测定剑叶凤尾蕨在两种不同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热带雨林林下和林窗生长40d后,林下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比林窗生长的植株有较多的叶片数,大的冠幅,高的叶绿素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同时,林下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有高的光化学效率和较低的非光化学耗散能力,这说明低光植物表现出有较高的能量转换能力.而两种光强生长的剑叶凤尾蕨最大光合放氧速率相似,这可能与在高光下的非辐射耗散的提高和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剑叶凤尾蕨通过光合器官的调整对不同光强的适应,以促进剑叶凤尾蕨在不同光环境的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63.
【目的】为探究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进行全面踏查,调查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植物184种,隶属于72科132属。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乔-灌-草三层的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在5种不同人工林群落中,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I>I>V,其中樟树纯林的H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和H、草本层的H、H''、D、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和Jsw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H''、D、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良好乔灌草群落结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关键词 林分因子;路域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64.
林下养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林地空间利用方式,但长期高负载的林下养殖对林地土壤性状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以不同林下养鸡年限(0年、1年、3年和5年)的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其林地土壤的磷素组成和形态变化,探讨林下养鸡年限对土壤磷库特征及其生物有...  相似文献   
65.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灌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灌木层作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估算的精确性及便捷性,成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可用于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灌木层生物量估算的相对生长模型较少。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区域15种常见灌木的相对生长模型。研究发现:15种灌木全株和单一器官的最优相对生长方程均以D2H为自变量,分别以幂函数W=a(D2H)b或二项式函数W=a+b D2H+c(D2H)2为最优化回归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判断系数R2值介于0.7331—0.9992之间,显著性检验各参数P0.01,满足回归模型的适用性要求。对研究区域常见灌木全株生物量(WTU)的普适性研究发现:以D2H为自变量的二项式函数回归模型WTU=0.0362+297.03D2H-127.1(D2H)2,R2=0.9434,P0.01,普遍适用于除去六道木(Zabelia biflora)和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之外的13种灌木植物的生物量估算。此模型对以上2种植物不适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6.
纯林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其构成是否会因枯落叶组成的单一性和单优群落环境的特殊性而发生分异变化是关系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半干旱低山区的6种典型纯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纯林土壤腐殖质分异特征及其与其他生物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杉和白桦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缩合程度和稳定性均较高,其次为小叶杨和落叶松林地,再次为白榆林地,而油松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和缩合程度均最低、稳定性最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磷酸酶活性与腐殖质各组分的积累及其稳定性存在相互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则与土壤腐殖质存在相互抑制作用,且脱氢酶活性的提高可能破坏腐殖质的稳定性.速效N含量与腐殖质积累及其稳定性呈正相关,而全量Cu、Fe、Zn含量与腐殖质呈负相关,全Cu、Fe的增加可能会破坏腐殖质的稳定性.纯林环境及其枯落叶性质的特殊性是造成腐殖质分异的重要原因,混交改造或增加林下植被是改善土壤腐殖质构成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7.
2008年10月—2009年3月,用网捕法对西双版纳勐养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张网15 840网·h,捕到林下鸟类90种1 423只,隶属28科7目。优势种为银胸丝冠鸟(Serilophus lunatus)、褐脸雀鹛(Alcippe poioicephala)、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金眶鹟莺(Seicercus burkii)、白尾蓝地鸲(Cinclidium leucurum)、黑胸鸫(Turdus dissimilis)、棕头幽鹛(Pellorneum ruficeps)、棕胸雅鹛(Trichastoma tickelli)等8种。留鸟为林下鸟类主要成分,其捕获数量,占总数量的89.3%。平均网捕率9.0只/(100网·h),月份变化极显著(x25, 282=, P=0.000);2008年12月平均网捕率最高,为(12.5±1.3)只/(100网·h);2009年2月最低,为(5.2±0.6)只/(100网·h)。林下鸟类群落呈现多物种而低密度特征。画眉科鸟类优势地位不明显。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银胸丝冠鸟是本地区捕获数量最多的鸟,其栖息地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68.
秦岭北坡不同生境栓皮栎实生苗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薇  张文辉  薛瑶芹  马闯  周建云 《生态学报》2010,30(23):6512-6520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软木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秦岭北坡栓皮栎林3种生境中(林窗、林缘、林下)的栓皮栎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实生苗的存活数量、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3种生境中能够萌发形成1a苗的种子数量少,种子能否萌发明显受枯枝落叶层厚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栓皮栎种群有充足的苗库,其中较大年龄实生苗数量是种群能否持续更新的关键,林下、林窗和林缘中8a苗分别占该年龄实生苗总量的22.53%、45.60%和31.87%,林窗中较大年龄实生苗的数量比林下和林缘多,林窗为栓皮栎实生苗的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栓皮栎实生苗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林窗中实生苗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林缘、林下。林窗对栓皮栎种群更新有利。在今后的栓皮栎林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间伐,增加林窗数量,为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9.
藓类是亚高山森林、北方针叶林和极地苔原等原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分沉降是这些生态系统的主要养分来源。然而,对 藓类如何利用大气沉降这一时间上异质性较高的养分来源的认识缺乏,限制了我们对藓类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作用的认识,也制约了模 拟和预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的有效性。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关注如下问题:(1)藓类新生部分的氮、磷含量随氮或磷沉降量的变化; (2)氮或磷养分沉降如何影响藓类的氮磷转运;(3)氮磷转运与藓类新生部分养分含量的关联性?为此,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亚高山 冷杉林中开展了设置有不同氮、磷施加量水平的突发养分沉降实验。以林下优势度最高的塔藓和锦丝藓为对象,我们在施加实验处理8天和1年后,分别测定了不同年龄藓类茎段中的氮、磷含量。研究结果发现,养分处理8天后,锦丝藓和塔藓的所有茎段的氮或磷含量均随处理中氮或磷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它们能够高效率地吸收施加的氮或磷。养分处理1年后,形成于养分处理后的新生茎段中的氮、磷含量以及氮磷比与处理后8天的藓类茎段中氮、磷含量以及氮磷比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藓类将吸收的养分转运至新生部分,转运过程受源—库关系的调控。磷转运效率解释了新生茎段21%–23%的氮磷比变化,而氮转运与新生茎段氮磷比没有显著关系,结果暗示磷转运对藓类生长的重要性。上述结果表明,养分转运是藓类植物利用间断的沉降养分的关键机制,也使藓类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养分库。  相似文献   
70.
赵爱花  刘蕾  付伟  武慧  陈保冬 《生态学报》2020,40(21):7576-7587
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和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氮(N)沉降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土壤生态学家开始关注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在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模拟研究又多采用林下施N的方式,忽略了冠层发生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形。依托鸡公山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就不同施N方式(林下vs林冠)及速率对AM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进行了连续4 a的监测。试验综合考虑植被、坡向和坡度等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包括4个区组(重复),每个区组随机设置5个样方,对应5个不同处理:对照(CK)、林冠施N 25 kg hm-2 a-1(CN25)和50 kg hm-2 a-1(CN50)、林下施N 25 kg hm-2 a-1(UN25)和50 kg hm-2 a-1(UN50)。结果发现,在目前的N素添加水平和时间尺度上,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交互作用。然而,经过一年的试验处理,施N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组成产生了轻微的影响,而施N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施N速率为25 kg hm-2 a-1时,林冠施N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林下施N处理AM真菌群落组成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与林冠施N相比,差异也极显著;当施N速率为50 kg hm-2 a-1时,林冠施N与对照处理群落组成有略微差异(P=0.080),林下施N与林冠施N及对照处理相比AM真菌群落组成均没有显著变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施N方式和施N速率对AM真菌的群落组成都没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也无显著交互作用。这说明在特定的施N速率和处理时间下,林下施N可能会高估自然N沉降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下AM真菌群落有趋同的趋势,可能是因为AM真菌群落对N沉降产生了适应性。本研究评估了施N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AM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设定更多的N素梯度和更长的时间跨度,才能够更全面的认识N沉降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