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松突圆蚧初孵若虫具趋光性,负趋地性和爬上突起物的习性,其负趋地性因光强减弱而消失,初孵若虫爬虫速度随孵出时间增加而减慢,初孵若虫于土面上爬动距离和爬动时间均极短,掉在地上的爬虫将不能存活。爬虫不能在潮湿的底质上爬动,当受试针叶上虫口密度大,针叶相互接触时,初孵若虫于叶鞘外固定多于叶鞘内固定,当用无虫马尾松枝受试时爬虫于叶鞘内固定,叶鞘外固定数为零。  相似文献   
42.
本文报道了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的1个新种,即新疆五针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i-sibiricum Hou et S.Q.Liu sp.nov.)。 文中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汉文和拉丁文的描述。  相似文献   
43.
该研究选用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Ca~(2+)、无菌水(对照)作为外源预处理诱导剂,以抗、感枯萎病甜瓜品种为材料,分别于诱导预处理2d后接种甜瓜枯萎菌,并于接种5、7、9d时观察发病情况,进行病情调查;在接种后1、3、5、7、9d取甜瓜叶片,分析抗病甜瓜(MR-1)和感病甜瓜(M1-15)叶片中甜瓜抗枯萎病基因(Fom-2)、几丁质酶基因(CHT)的表达变化,以探寻提高防治甜瓜枯萎病菌侵染的技术途径。结果显示:(1)外源MeJA和SA预处理接种后2品种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但Ca~(2+)处理后的病情指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2)经外源诱导预处理接种后,MR-1和M1-15品种叶片的Fom-2和CHT基因均出现差异表达,但Ca~(2+)诱导其上调表达的效果微弱。(3)经SA、MeJA诱导预处理接种后,2品种叶片的Fom-2和CHT基因表达总体均显著高于对照;Fom-2基因的表达抗病甜瓜MR-1分别在接种后5d、7d时达到峰值,而感病甜瓜M1-15则均在接种9d时达到峰值;CHT基因的表达抗病甜瓜MR-1则均在接种后7d时达到峰值,而感病甜瓜M1-15分别在接种后7d、9d时达到峰值。(4)Ca~(2+)处理对抗、感甜瓜叶片的Fom-2和CHT基因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5)相关分析表明,经SA、MeJA诱导预处理接种后,甜瓜枯萎病病情指数与Fom-2和CHT基因表达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Ca~(2+)处理效果不显著。研究表明:SA、MeJA通过诱导Fom-2、CHT基因上调表达,进而使甜瓜的抗病性提高,而Ca~(2+)处理对两基因表达和甜瓜抗病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4.
近年作者对我国北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松属(Pinus L.)植物上的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真菌进行了分类研究。本文报道3属15种,其中连合散斑壳(Lophodermium confluens Lin,Hou & W.F.Zheng)是新种,斯塔雷散斑壳(Lophodermium staleyi Minter)为中国新记录种,小环绵盘菌[Cyclaneusma minus(Butin)DiCosmo,Peredo & Minter]和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i Hou et S.Q.Liu)等其余种为国内已知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对新记录种的主要特点以及已知种的寄主国内外新记录、国内地理新分布和生态习性等分别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45.
在含有儿茶素的培养液中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明显降低。儿茶素可明显抑制初步纯化的PG和PL活性以及它们对棉苗组织的浸软作用。对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较高;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提高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索的含量: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升高,以抗病品种棉苗和氟乐灵诱发处理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棉苗组织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PG和PL的活性,且证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儿茶素引起。提取液对PG和PL活性的抑制作用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的含量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可能通过对病菌PG和PL等胞壁降解酶的抑制而与棉花对枯萎病的 抗病性及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46.
在含有儿茶素的培养液中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明显降低。儿茶素可明显抑制初步纯化的PG和PL活性以及它们对棉苗组织的浸软作用。对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较高;氟乐灵处理可诱发棉苗产生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提高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的含量;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明显升高,以抗病品种棉苗和氟乐灵诱发处理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棉苗组织提取液中的酚类物质可抑制PG和PL的活性,且证明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由儿茶素引起。提取液对PG和PL活性的抑制作用与棉苗组织中儿茶素的含量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棉苗组织中的儿茶素可能通过对病菌PG和PL等胞壁降解酶的抑制而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及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47.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以其优美的雄姿,傲立于祖国江南大地。湖南新宁舜皇山的华南五针松更将其“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风彩。舜是山的华南五针松具有如下独特的风格。1、顶天立地,姿态万千。华南五针松自然分布在悬崖陡壁的严酷生境中,顽强地成群落生长,且与各种地貌巧妙结合,组成许多优美的天然画卷。如“他掌石”、“神箭石”、“银墙滴翠”、‘“苍松探海”、“夫妻共伞”、等等。石山上一旦有了华南…  相似文献   
48.
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氟乐灵诱发处理及枯萎病菌侵染可明显提高棉苗叶片和根部组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枯萎病菌侵染后,经氟乐灵诱发处理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及抗病品种棉苗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快速上升,增加幅度大,而感病品种棉苗中酶活性前期无明显增加,后期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由此认为,多酚氧化酶可能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9.
董艳  董坤  杨智仙  汤利  郑毅 《生态学杂志》2016,27(12):4029-4038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尖孢镰刀菌蚕豆专化型和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m、扭形球囊霉Gt、根内球囊霉Gi及幼套球囊霉Ge)对灭菌连作土壤中蚕豆幼苗生长、枯萎病发生、根际镰刀菌数量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能显著增加蚕豆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接种Gm、Gt、Gi和Ge真菌使蚕豆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显著降低94.0%、60.0%、64.0%和94.0%,使蚕豆根际镰刀菌数量分别显著降低98.6%、74.3%、77.8%和90.4%,以Gm和Ge真菌对蚕豆枯萎病的抑制效应最好.接种Gm、Gt和Ge显著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糖类(CH)、氨基酸类(AA)、羧酸类(CA)和酚酸类(PA)碳源的利用,使蚕豆根际微生物的AWCD值分别显著提高34.4%、31.5%和50.8%;而接种Gi对AA、CA、PA类碳源利用和AWCD值均无显著影响,使微生物对CH类碳源的利用显著降低59.3%.主成分和相关分析表明, 接种AM真菌明显改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接种Gt真菌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对AA类碳源(β-甲基-D-葡萄糖苷、D-半乳糖酸-γ-内酯、D-甘露醇、N-乙酰基-D-葡萄糖胺、D-纤维二糖)和CA类碳源(D-半乳糖醛酸)的利用,而接种Gi真菌降低了微生物对以上碳源的利用;接种Gm和Ge真菌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L-精氨酸和4-羟基苯甲酸的利用.表明糖类和羧酸类是接种Gt真菌后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 氨基酸和酚酸类是接种Gm和Ge后蚕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蚕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是AM真菌减轻了蚕豆枯萎病的发生的重要原因.不同AM真菌减轻了蚕豆枯萎病的发生与其改变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夏蕾  刘雪峰  杨振芳 《菌物研究》2007,5(3):131-133
从松材线虫枯萎病木材上分离得到Leptographium属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为我国一个新记录种—冷杉半帚霉(Leptographuim abietinum),并对其进行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