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61.
K/T界线绝灭事件后残存类群的迁入和地方性辐射在北美西部内陆地区的古新世最早期(Puercan期)哺乳动物群的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存在争议。持续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极大地扩展和提升了我们对北美地区的白垩纪最晚期(北美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Lancian期)和Puercan1期(Pu1)的地方动物群组成的认识,也揭示了这些地方动物群生物年代学对比的局限。总的来说,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北部的Pu1地方动物群主要由多瘤齿兽类和真兽类组成,而Lancian期存在的有袋类各类群绝灭。大多数的Pu1哺乳动物是由其他地区迁移而来,其中许多类群在K/T界线后不久就迁徙到这个地区。北美洲古纬度高的地区和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白垩纪最晚期或者古新世最早期哺乳动物群的缺乏,妨碍了对异地迁移到北美的哺乳动物起源于亚洲这一假说的验证。另一个假说认为,大多数迁入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北部的Pu1哺乳动物可能来自北美大陆的其他地区。这一假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没有证据表明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2.
《生命世界》2007,(7):89-89
为了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科研事业和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的知识更新,促进西部地区和全国各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部共同主办、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研讨会”,  相似文献   
63.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宁葫芦岛市九佛堂组发现一批有尾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iaoxitriton zhongjiani gen.et sp.nov.辽西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上中中新世中新原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齿列形态等与小鲵科的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徒提供  相似文献   
64.
梁道省  牟长城  高旭  鲁艺 《生态学报》2023,43(1):339-351
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决定因素是生态学核心问题,但对其形成机制仍缺乏共识。为探究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局地尺度)植物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决定因素,以沿该梯度依次分布的7种群落(狭叶香蒲沼泽、小香蒲沼泽、芦苇沼泽、草丛沼泽、拂子茅草甸、羊草草甸和榆树疏林)为对象,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及聚类分析法划分群落类型,测定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环境因子(水位、土壤含水率、有机质等),揭示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沿湖岸至高地环境梯度:(1)物种丰富度(2.00—18.00)和α多样性(Simpson指数0.12—0.90;Shannon-Wiener指数0.23—2.57和Pielou指数0.34—0.88)总体上均呈类似N字型分布(在下部深水生境狭叶香蒲沼泽最低、中下部季节性积水生境草丛沼泽最高、中上部湿润生境拂子茅草甸较低、上部沙丘干旱生境榆树疏林又较高);(2)广义的β多样性(Jaccard指数0.56—0.96)可以分解成物种周转(丰富度没有变化的地点间的物种替代)和嵌套(物种贫乏地点是物种丰富地点子集时的物种差异)两个过程,其在该梯度上半段...  相似文献   
65.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分析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初步探讨松嫩平原三个盐碱植物群落的生物生态学机制,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盐碱含量是决定盐碱植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导因素。在植物群落的生态分布上,表现出虎尾草群落、星星草群落和碱蓬群落对盐碱的耐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2)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群落的建群种碱蓬、星星草、虎尾草对盐碱生境的生理适应性依次减弱。(3)在盐碱含量不同的土壤上,星星草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总含盐量,特别是土壤中Na+含量呈正相关,说明植物通过调节体内某些生理反应来适应盐碱生境。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松嫩平原主要盐碱植物群落的生物生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66.
云南施甸志留纪上人和桥组笔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志留纪Sheinwoodian晚期笔石5属10种,其中Monograptus belophorus(Meneghini),M.antennu-larius(Meneghini)和Monoclimacis flumendosae(Gortani)在我国属首次报道,上人和桥组两个笔石带的层序被修正为Cyrtograptus rigidus带在上,而Monograptus flexilis带在下。  相似文献   
67.
西部大开发必须抢救作物种质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尤以野生近缘种为最。3种野生稻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69%的物种只生于西部。野生大豆的多样性中心在西部——黄河中游。西部还有茶、柑橘、桃、李、梅、杏、山楂、樱桃、海棠、猕猴桃等多种干鲜果树和瓜菜的野生种。我国西部堪称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宝库。西部作物名特优品种和独特类型很多,如新疆的吐鲁番葡萄、哈密甜瓜、库尔勒香梨,宁夏的中宁枸杞,甘肃兰州的白兰瓜、百合等。过去考察中发现西藏有很多千年以上的古桑、光核桃子等。川西、陕南等地有稀有、珍贵的果、菜品种。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野生种损失严重,特别是分布较广的野生稻和野生大豆,多处分布点已大为缩小或绝迹。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将发生变化。为了使种质资源不再继续损失,建议做好以下几件事:(1)在西部地区再进行一次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考察收集;(2)通过调查,科学地建立野生近缘植物的保护区(点);(3)抢救栽培种的名特优种质资源,为发展特有产业储备物质基础;(4)保护好已收集的种质资源,勿使得而复失。  相似文献   
68.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69.
以塔克拉玛干西部别里库姆沙漠东部为研究区,利用实时动态控制系统(RTK)技术动态测量胡杨沙堆的基本形态特征,并通过手工钻井获取地下水相关数据,分析胡杨沙堆形态特征对地下水的响应.结果表明: 研究区胡杨沙堆各形态参数变化范围均较大;该区潜水由西、南和西南向东北渗透,整个区域的潜水埋藏深度变化范围为0.15~83.2 m;除长度和周长的极大值外,胡杨沙堆其余形态参数指标与潜水埋藏深度均呈负相关;胡杨沙堆体积主要分布在63.54~91.24 m3.  相似文献   
70.
利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2年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静态环境效率,同时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利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环境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环境提升的可行建议.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的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低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环境效率,两者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缩小的倒“U”型关系;在碳排放约束下,广西、内蒙古一直处于相对有效状态,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直处于非有效状态,且效率值普遍偏低,其中宁夏的效率值只有0.281 ~ 0.386,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虽然普遍处于非有效状态,但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年平均提高6.6%;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多的CO2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对环境效率具有最大程度的负向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环境效率,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则对环境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