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在甲醛诱导的大鼠自发痛和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鞘内注射的方法,在甲醛炎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分别给予HO抑制剂Znpp和HO激动剂Hemin;采用加权积分法对痛反应进行评分以代表痛反应程度;采用观察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表示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程度。结果:Znpp各剂量组与单纯甲醛组相比,大鼠痛反应评分明显降低,且Znpp剂量越大,对大鼠痛反应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单纯甲醛组相比,Znpp各剂量组大鼠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无明显变化,而非注射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升高,且Znpp的剂量越大,这种改变越明显。正常大鼠鞘内注射HO的激动剂Hemin后,双侧足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明显降低。结论:鞘内给予HO抑制剂可明显抑制甲醛诱导的自发痛反应及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程度;正常大鼠鞘内给予HO激动剂可诱发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的产生,提示HO/CO系统参与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导和痛觉过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2.
罗丽娇  黄琳淇 《蛇志》2013,25(1):69-70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NICU住院的55例NRDS患儿使用改良方法气管内注入PS联用呼吸机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该法的疗效确切,明显缩短病程,有效地减少给药过程中缺氧现象的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降低死亡率,而且安全性好。结论早期、足量用药并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3.
梁瑜 《蛇志》2013,25(2):227-228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人机对抗的常见原因及有效解决方法,以达到良好的人机协调,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ICU科近年来抢救的行机械通气过程出现人机对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生人机对抗122例次,人机对抗的原因为患者的自身因素112例次,使用者的技术水平5例次,呼吸机及管道因素5例次,经过及时的处理,所有患者最后均顺利脱机.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人机对抗的原因,熟练掌握其解决方法,可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常频机械通气(CMV)组30例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HFOV组患儿吸入氧分数明显低于CMV组,PaCO2及氧合指数下降,pH及PO2明显上升;HFOV组发生肺气漏及慢性肺部疾病(CTD)等并发症低于CMV组(P〈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注射不同剂量帕瑞昔布钠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肓对照方法,选择我院择期手术病人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前1 min,均从手背静脉预给药,给药前使该手臂举起15 sec,然后在前臂近端扎止血带放平.A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均溶于5 mL生理盐水;C组: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mL.推注60 sec后松开止血带,以0.5 ml/sec的速度注射异丙酚.注射期间使用4分法对注射痛评分.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异丙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三组患者异丙酚注射痛的VRS评分在轻度疼痛方面没有差异.但在中至重度疼痛方面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P<0.001).A组的无痛患者明显高于B组,而V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01).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预充盈血管60 sec均能明显降低异丙酚注射痛.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能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但不能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在COPD急性发作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已经被临床医生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对于家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缓解期的患者是否获益,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试验旨在探讨家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肺功能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随机观察10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于医院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缓解后出院.其中39例继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其余64停止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观察6个月,比较家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肺功能变化、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及急性发作的间隔期、医疗费用状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生活质量、运动耐量明显改善(P<0.05),肺功能下降明显减慢(P<0.05),平均医疗费用明显减少(P<0.05).结论:家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能够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减少医疗费用近万元,延长急性加重间隔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纤维综合征患者共40例,采用医师与患者沟通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疼痛、疲劳、焦虑抑郁、睡眠情况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随机选取一般正常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l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疲劳程度、焦虑抑郁为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呈负相关(P0.05);疼痛与生存质量中活力维度呈负相关(P0.05),疲劳程度与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以及情感职能4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焦虑抑郁程度以及睡眠质量与躯体功能、躯体疼痛以及社会功能3个维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影响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要缓解疼痛及其相关症状,更要同时改善如疲劳、抑郁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48.
为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构建基于眼底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视网膜主血管方向的视盘定位及提取方法。首先,利用Otsu阈值分割眼底图像R通道获取视盘候选区域;然后利用彩色眼底图像的HSV空间的H通道提取视网膜主血管并确定主血管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方向图内寻找出对加权匹配滤波器响应值最高的点确定视盘中心位置;最后,利用该位置信息从视盘候选区域中"挑选"出真正的视盘。利用该方法对100幅不同颜色、不同亮度的眼底图像进行视盘分割,得到准确率98%,平均每幅图像处理时间1.3 s。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能快速、有效分割出眼底图像中的视盘。  相似文献   
49.
目的:评价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在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关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活动性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沉(ESR)、血清CRP水平,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状态自我VAS评分及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辅助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其有助于增强西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外源性的电磁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成熟的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以及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协同电磁刺激组(CCI+EMF)。CCI组和CCI+EMF组的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EMF组大鼠行外源性的全身性电磁刺激干预(脉冲波形,频率15 Hz,强度30 Gs),每天刺激6小时。在CCI模型构建的第0、3、6、9、12及15天对大鼠测试和比较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传导速率。结果:CCI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从CCI手术后的第3天即出现显著性降低,其6、9、12、15天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CI+EMF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在第9、12、15天显著高于CCI组大鼠(P0.05),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CI l组。结论: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的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