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李凯  谭斌  倪健  廖梦娜 《生态学报》2018,38(24):8973-8982
通过对云南异龙湖4.56 m沉积岩芯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结合13个AMS14C测年结果,获得了高分辨率元素地球化学序列。异龙湖岩芯中元素的因子分析显示,F1因子揭示了沉积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其正载荷代表了流域外源物质输入加强,而负载荷则指示了湖泊自生碳酸盐沉淀的增加,F2因子指示了湖泊氧化还原状态,F3因子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磁化率、矿物组成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对异龙湖沉积环境演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期间(26000—17000 cal. yr. BP),区域气候特征是气温低、降水少;在17000—14500 cal. yr. BP期间,异龙湖经历了显著的干旱气候,可能与亚洲夏季风突然减弱有关; 14500—9000 cal. yr. BP,异龙湖经历了显著的高湖面阶段,与滇池高水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流域降水丰沛,外源物质输入增加; 9000—6000 cal. yr. BP期间,区域温度增加导致流域干旱化加剧,此阶段与西南地区全新世大暖期(全新世适宜期)相对应; 6000 cal. yr. BP以后外援物质输入锐减可能指示了区域降水的降低。异龙湖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一致性,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2.
杨绕琼  范泽鑫  李宗善  温庆忠 《生态学报》2018,38(24):8983-8991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研究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松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滇西北丽江玉龙雪山不同海拔采集了云南松树木年轮样品,采用传统的树木年轮方法制作了不同海拔云南松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并分析了不同海拔云南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低海拔样点云南松具有较快的年平均生长速率。2)不同海拔云南松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一致,树轮宽度与当年5—6月的降水量、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同期温度呈负相关。3)不同海拔的云南松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程度不一样,即低海拔样点云南松树轮宽度与当年5月份的干旱指数、相对湿度、降水量相关系数较高;而高海拔样点的云南松树轮宽度与5—6月的降水、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的相关系数较低。研究表明春末夏初的水分条件是玉龙雪山云南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生长受水分限制更为严重,区域气候变暖和干旱化趋势可能对低海拔地区云南松的生长产生持续的负面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气候变化下云南松的适宜分布区、以及云南松人工林的经营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3.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晓铮  赵祥  王昊宇  何斌 《生态学报》2018,38(23):8296-8305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水分利用格局,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碳水过程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的依据。为了更好地掌握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现状以及其对温度、CO2等关键气候因子的响应情况,本文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相关的定义并归纳了两种不同计算方式的差异和特点;接着重点总结了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大气温度、CO2、水分、干旱以及太阳辐射等影响因素的响应;最后文章总结了目前3个相关的研究态势,主要包括:(1)长时间序列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研究;(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对气候的反馈研究;(3)多尺度水分利用效率综合研究。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桂莹  张志渊  张仁铎 《生态学报》2018,38(23):8392-8399
基于全球647套通量数据,定量分析了全球尺度下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性(Q10)随纬度、气候和植被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全球尺度下,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的温度敏感性(Q10,G和Q10,R)都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Q10,G和Q10,R的均值分别为3.99±0.21和2.28±0.074。除热带多树草原、常绿落叶林外,Q10,G均大于Q10,R值。不同植被类型的温度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落叶林常绿林,其中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异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当植被类型和纬度区域共同影响Q10值时,植被类型对Q10值的总变异贡献更大。气候类型对Q10,G和Q10,R都有显著影响。在气候带上,干旱带的Q10,G最小,而冷温带的Q10,G最高。不同气候类型下(除温带草原气候外)的Q10,G都大于Q10,R。在极端条件下,温度可能不在是主导因素,而水分对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不可忽略,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态系统温度敏感性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5.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4,他引:10  
陈登帅  李晶  杨晓楠  刘岩 《生态学报》2018,38(9):3260-3271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及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土地利用优化,对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渭河流域关中-天水经济区段(简称关天段)为研究对象,在子流域尺度估算了2000—2013年的生物多样性、固碳和产水3种生态系统服务量,定量化研究彼此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此测算未来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引入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方法,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探究2050年最优生态系统服务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研究得出:(1)2000—2013年研究区的总产水量呈增加趋势。秦岭与六盘山地区总固碳量较大,生物多样性质量较高;而关中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较多,固碳能力较差,生境退化度普遍较高。(2)固碳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呈现协同关系,而产水与生物多样性和产水与固碳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3)绘制了205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下的最优帕累托效率曲线,并进一步进行权衡协同分析,得到相对应的土地利用优化图。将生态系统服务及权衡需求纳入到土地决策和优化管理过程中,将有助于研究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达到共赢状态。  相似文献   
116.
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gbalanopsisglauca(Tunb.)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rn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均温、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7.
海南岛南岸全新世海相贝类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守仁 《古生物学报》1997,36(4):453-472
海南岛南岸中全新世海相软体动物共有67属116种,简要描述其中26属32种。根据海南岛南岸海滩岩及其贝类(67属116种)的研究和14C测年数据、氧稳定同位素值,认为该区在中全新世(距今5180±190至3333±114年)期间处于热带气候带,并有相对冷暖变化的阶段性波动;在距今3333±114年,似乎出现降温征兆。  相似文献   
118.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预测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及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的可能变化,计算了优势种及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分布区的变迁幅度。在CO2倍增,气温分别升高2℃和4℃,降水增加20%的条件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气温升高2℃,纬向上扩大了3个纬度,经向上也扩大了3个经度左右;气温升高4℃,纬向上扩大了近6个纬度,经向上有的种扩大,有的种缩小。分布范围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其分布区变得更窄,而那些分布范围较宽的种,则分布区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9.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预测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及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的可能变化,计算了优势种及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分布区的变迁幅度。在CO2倍增,气温分别升高2℃和4℃,降水增加20%的条件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气温升高2℃,纬向上扩大了3个纬度,经向上也扩大了3个经度左右;气温升高4℃,纬向上扩大了近6个纬度,经向上有的种扩大,  相似文献   
120.
 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植被—气候相关分析的气候指标,如Kira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徐文铎的湿润指数,Penman的可能蒸散和干燥度指标,Thornthwaite的潜在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气温和降水等单一气候因子,综合对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可将植物种分为8个水热分布类群,较好地反映出优势种及常见种沿热量和水分梯度的分布格局。并总结了这8个水热分布类群的气候指标范围。这8个类群是:Ⅰ高温湿润型,Ⅱ高中温湿润型,Ⅲ低中温湿润型,Ⅳ高低温中湿型,Ⅴ低低温中湿型,Ⅵ低温半湿润型,Ⅶ高低温低湿型,Ⅷ低低温低湿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