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对少数民族林区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通过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和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林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可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林区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对山西五台山林区4种典型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人工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 D 和Shannon-Wienner指数 H′ 差异不显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Jsw 差异显著,均匀度指数 Ea 差异极显著,草本层发育明显好于灌木层; 2 各人工群落尚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林下植被发育常以禾本科阳生性植物为主; 3 对4种人工林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油松林与桦木林、山杨林多样性差异显著 P<0.05 ,其它群落差异不显著.山杨林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油松林最差; 4 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总体多样性特征分析表明,桦木和山杨人工林群落总体α多样性与油松林差异显著,且多样性较大,阔叶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5 对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延伸,对于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对秦岭火地塘林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地理成分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它7个毗邻地区植物区系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火地塘林区有种子植物136科,547属,1 283种;(2)该区的种子植物主要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335属,占总属数61.2%),热带性质的植物次之(135属,占总属数24.7%)。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性质;(3)火地塘林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与青木川、天华山、牛背梁、周至老县城植物区系亲缘关系较近,与东段的伏牛山次之,与西段的小陇山以及北部的子午岭有一定差异,表明秦岭植物区系成分的经向地带性,即经度越低,温带-北温带成分越高,经度越高,热带-亚热带成分越高。  相似文献   
14.
15.
东北主要林区针叶林下外生菌根真菌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盂繁荣  邵景文 《菌物系统》2001,20(3):413-419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林内,对岳桦-云杉林等12个主要针叶林型的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调查。经对采集标本整理鉴定,计有19科43属163种外生菌根真菌,其中长白山18科39属135种;小兴安岭16科35属116种;大兴岭11科22属50余种,它们在各林型下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种群组成和分布的多度与林木的组成、土壤和地形条件,如海拔高度、坡高和坡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溴敌隆加增效剂防治林区鼢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在陕西北部林区对防鼠药物进行筛选和防治试验。结果筛选溴敌隆作为首选药物进行推广使用,成本低,致死率高,结果表明:加增效剂水杨酸钠后能增强毒饵作用,提高致死率,促使内出血,减少使用浓度,节约饵料和药剂,降低成本,饵料以小麦最好;投饵量每洞10g;插洞法适合林区防鼠。  相似文献   
17.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300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约为30-50头/km^2,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5000头左右,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8.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将亚高山矮曲林带(I)、寒温性针叶疏林带(Ⅱ)、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1)、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2)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3),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型(I)、过渡性植被带(Ⅱ)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Ⅲ1)、稀疏性植被亚带(Ⅲ2)和富集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森林景观定量分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孙玉军  王雪军  张志  张志涛 《生态学报》2003,23(12):2540-2544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利用电子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基础,借助GIS软件MapInfo和数字化仪跟踪矢量化,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林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类平均聚类法,选取分维数、分离度、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4个景观类型特征指数作为聚类分析的聚类因子,进行定量地划分森林类型,合理地区划森林经营类型,为优化景观水平配置、制定生态采伐规程、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