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6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吴一帆  张璇  李冲  郝芳华  殷国栋 《生态学报》2020,40(15):5168-5178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对保护和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InVEST模型,选取密云水库上游,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各地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针对潮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措施,设置化肥减量、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和综合修复四种情景,并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经过研究发现:①四种情景都有效的提高了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②单独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不能显著降低TP(-13.14%)、TN(-10.94%)负荷;③采取综合修复的方式能使潮河流域水源涵养,TP、TN拦截,土壤保持能力分别提高了40.18%、53.89%、42.32%以及63.76%,同时生态服务价值增加7.73×10~7元。这一发现旨在通过对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在生态环境修复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帮助决策者和规划单位准确评估生态修复的收益,从而制定提高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最佳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942.
《生态学报》2021,(6):F0004-F0004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生态学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生态学研究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43.
基于土地利用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是促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采用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博斯腾湖流域1995-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ESV)演变。结果表明:(1)流域旱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荒漠、草甸、湿地、水域、灌木面积呈现波动增长趋势;裸地、草原、冰川积雪、阔叶、针叶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流域23年间ESV呈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波动增大趋势,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构成流域ESV主体。水域、草甸和草原是流域ESV变化主要的贡献因子和敏感因子,其中水域和草甸为正向贡献因子;草原为负向贡献因子。(3)流域ESV总体空间分布呈"北偏高,南偏低",唯一高值集聚区(博斯腾湖)点缀在低值区的格局,ESV南北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年平均湿地和水域面积之和仅占总面积的3.61%,主导着整个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是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心。(4)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热点区域变化不大,冷点区域面积大且呈缩减趋势。流域北部的ESV空间演变较为显著,其原因是荒漠和裸地、草原和草甸等自然生态系统转换频繁。研究区南部的绿洲区的扩张使得局部冷点区转为次冷点区。  相似文献   
944.
潘竟虎  王云 《生态学报》2021,41(7):2582-2595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共同构建"贡献力-活力-组织力-恢复力"(CVOR)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0和2015年讨赖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估,识别生态源地,提取最小成本路径。基于电路理论连通度模型构建次优生态廊道,识别障碍点,基于生态源地、最小成本廊道、次优廊道、障碍点识别结果,构建并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2000和2015年讨赖河流域低度安全等级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3.68%、61.25%,高安全区和较高安全区仅占总面积的13.93%、15.80%。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安全状况差异显著,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生态源地面积3165.41 km2,破碎度高,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山区及中部绿洲农业区。最小成本路径共1122条,共长3468.15 km,较大阻力廊道有242条。将流域生态格局优化分区划分为生态稳定区、生态发展区和重点保护区。提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策略,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秦晓川  付碧宏 《生态学报》2020,40(22):8251-8264
城镇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用地流失与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间一致性的量化与分析,是厘清区域差异、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青岛都市圈1990-2017年遥感数据与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当量因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简称ESV)进行货币化定量核算,进而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一致性指数,以探讨二者时空协调性特征,并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提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平衡的优化改善建议。研究表明: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青岛都市圈2017年总ESV较1990年下降11.34亿元。空间上,ESV表现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高-低-高"分布格局。整体上,青岛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和经济集聚表现出不协调,且不协调范围有所扩大;生态系统服务集聚高于经济集聚主要发生在青岛都市圈西北方向的城市,而经济集聚高于生态系统服务集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驱动因子分析表明,ESV减少主要受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因此,经济集聚高于生态系统服务集聚的地区应管控城镇用地低效蔓延并加强集约利用,同时对具备重要生态功能的要素实施保护;生态系统服务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地区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生态产品转化路径,以实现区域之间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46.
湟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占湉  于洋  吴秀芹 《生态学报》2021,41(18):7260-7272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可以反映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协调水平,在空间上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湟水流域是西北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直接关系到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为了识别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综合集成多源数据,运用多种生物物理模型定量评估湟水流域食物生产、产水、土壤保持和碳固定服务,刻画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空间特征,揭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聚集模式,生成具有高度连通性的区域,为生态优先保护区划分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湟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异质性,除去产水服务,其他三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上能够满足流域内部需求,但局部区域仍然呈现明显的赤字特征;(2)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比差异明显,由高到低依次为是碳固存(0.188)、食物生产(0.114)、土壤保持(0.026)和产水服务(-0.021),各项服务的供需比都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3)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错配现象突出,除产水服务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都有"高供给低需求"地区和"低供给高需求"地区,"高供给低需求"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生态基底条件好的区域,"低供给高需求"区集中在流域中下游的河湟谷地;(4)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流域实现供需平衡需要适度增加林草地比例,控制耕地和城市用地的扩张。研究系统分析了湟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盈亏状况,可为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土地资源配置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47.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复杂,建立规划合理、分工明确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保障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协调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探讨当前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社会分工理论为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8.
949.
“三江并流”区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郭洋  杨飞龄  王军军  武瑞东 《生态学报》2020,40(13):4351-4361
游憩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选择景观多样性、自然度、河流湖泊元素、景点等级、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等6项指标,从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两方面进行评估,得到该地区现有和潜在的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量,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游憩潜力与机会共同影响游憩服务量,"三江并流"区游憩潜力与机会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匹配,游憩潜力较高的地区占17.09%,主要分布于怒江州、大理州、德钦县、丽江古城区及玉龙县的部分区域;10.06%的地区游憩机会极低,主要包括贡山县、德钦县以及香格里拉北部地区;具有高等级潜在游憩服务量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大理州、丽江古城区、玉龙县和香格里拉的部分地区,占研究总面积的17.64%。具有较高游憩潜力的景点,大多数现有服务量也比较高。服务量为4级以上的景点数量占44.68%,集中分布在大理州、玉龙县、香格里拉、德钦等地,与高等级潜在游憩服务量的地理分布十分相似,说明现有游憩服务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