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泥河沟为研究区,基于1986年的彩红外航空相片、2002年SPOT影像、2016年GF-1卫星影像的解译结果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信息熵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借鉴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均有不同比例的减少。(2)流域内景观整体破碎度减少,优势斑块的连通性呈增加趋势。(3)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土地利用信息熵先减少后增加,流域景观经历了"无序-有序-无序"的变化。(4)研究期内流域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受损景观是由不同比例的植被斑块组成的镶嵌体,阐明植被斑块的景观结构特征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受损景观物种多样性保护。在塞罕坝自然保护区选取38个天然植被斑块,其中包括12个草地、11个灌木林和15个天然次生林。根据光合作用的不同途径将草本物种划分为C_3和C_4功能群。选取斑块面积、形状指数、隔离度指数及每个斑块500 m缓冲区内的森林和草地比例作为景观因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C_3、C_4草本物种丰富度与景观因子的相互关系。斑块面积(2.18—74.06 hm~2)与C_3、C_4草本及总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对C_3草本的影响最大;形状指数(1.06—3.11)、隔离度指数(33.51—327.65)对C_3、C_4草本及总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P0.05);C_3、C_4草本及总物种丰富度与毗邻斑块草地比例(4.20%—64.95%)呈正相关,而与森林比例(35.05%—95.80%)呈负相关。研究区斑块面积和毗邻斑块植被构成是影响C_3、C_4草本植物的主要因素。在破碎化景观中保存面积大的天然植被斑块及提高毗邻斑块草地比例是保护关键C_3、C_4草本植物物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3.
北京边缘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北京城市边缘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对未来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ragstats 4.2软件,以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为基础,探讨北京边缘地区牛栏山-马坡镇在1992—2015年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进行景观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5年间,牛栏山-马坡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破碎度增加,异质性增高,优势景观类型由农田变为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1609.34万元增长到14992.07万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率最大;提高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综上所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一定会使城市边缘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是牛栏山-马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训令  梁国付  汤茜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8,38(5):1799-1809
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在区域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中各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特征有何差异?在不同尺度上,景观异质性特征与生境特征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有何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次生林、次生灌丛、人工林和农田边缘等)中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次生灌丛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而农田边缘也保育有较多的物种;(2)从物种组成来看,景观尺度上样点间物种多样性差异(β_2)是所有生境中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次生灌丛与次生林两类自然生境中小尺度(α和β1)物种丰富度的贡献相对较高。(3)景观异质性特征指标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样方尺度上(α_(样方)),而β和γ多样性与之的关系并不甚密切。表征生境特征的群落高度和盖度指标能更好的预测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常用的表征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在各尺度上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影响也并不显著,局地群落特征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在探讨景观异质性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并不合适,而拆分后的物种丰富度会更有效。但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的改变会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重要潜在因素,在更大尺度上景观异质性会通过对景观组成要素特征(生境组成和构型)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海河流域面源污染风险格局识别与模拟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佩儒  陈利顶  孙然好  程先 《生态学报》2018,38(12):4445-4453
面源污染是海河流域面临的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通过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实现对面源污染的控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流域景观要素及影响流域景观过程的外部因子相结合,对海河流域面源污染风险格局进行了识别,并将阻力格局与海河流域实测水环境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流域污染风险进行识别与优化模拟。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有40%以上(130380 km2)区域面临高污染风险,集中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地区以及山区河谷地带;对此设置河流植被缓冲带进行格局优化模拟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措施格局优化阻力值变化趋势表明,对于二级河流水系,加强河流两岸600—1600 m范围的人类活动管控,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输出,显著降低流域面源污染发生的风险。在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较高的平原地区,设置300—400 m植被缓冲带,可将风险等级降低50%,设置700—800 m岸边植被缓冲带即可达到最佳效果;而在山区地区因风险较低,设置400—500 m的植被缓冲带即可达到最佳效果,能够将污染风险在现有基础上降低30%—40%。这一研究结果对海河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和面源污染风险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6.
近30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金霞  蒋卫国  王文杰  陈坤  邓越  陈征  荔琢 《生态学报》2018,38(12):4492-4503
湿地是水陆生态系统的转换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快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京津冀地区湿地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地威胁。利用1980年代末到2015年7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湿地景观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80s末—2015年期间,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呈现从略微增长到快速减少趋势,近十年减少趋势略有减缓。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695.05 km2,较1980s末年减少了20.08%;河北省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且天然湿地减少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天津市和北京市。(2)湿地面积损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唐山市。湿地受损主要是水田和滩涂向非湿地转换引起的。(3)水田和水库坑塘构成的人工湿地是京津冀地区优势景观类型。湖泊、河渠、滩地破碎度增加,且空间分布离散,连通性差。(4)选取9个驱动因素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人类活动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是侵占湿地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气候和政策等因素也对湿地变化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乡村乡土生活的向往和回归,映射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一定会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师需要从文化重建的高度去确立乡村题材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立足点并建立系统的工作框架。从操作层面看,设计师应视“乡愁”为魂,将乡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注入活的情感,让受众得到精神上的共鸣。列举了义乌缸窑村、绍兴禹陵村建设更新的规划实例,有助于对乡土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998.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郭巍  侯晓蕾 《生物信息学》2018,25(12):70-74
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袁敬  林箐 《生物信息学》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