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为明确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不同龄期若虫的捕食量及控制潜能。【方法】在25℃和75%相对湿度下,研究了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两种蓟马1龄和2龄若虫的捕食喜好性、功能反应以及捕食螨自身的干扰反应。【结果】斯氏钝绥螨无论对西花蓟马还是豆大蓟马,在各自1龄和2龄若虫共存状况下,对1龄若虫的喜好性均显著高于2龄。捕食螨对两种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和喜好性无显著差异,但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量和喜好性显著大于豆大蓟马2龄若虫。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和豆大蓟马的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捕食螨对西花蓟马和豆大蓟马1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斯氏钝绥螨的捕食量与蓟马的种类和龄期有关,也与捕食螨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92.
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吸虫塔有翅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吸虫塔对作物蚜虫防控的指导意义,明确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和大豆蚜)的种群动态,为大豆蚜虫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至2012年通过吸虫塔监测哈尔滨地区有翅蚜及有翅大豆蚜动态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结果】哈尔滨吸虫塔全年收集有翅蚜量为0.6~1.7万头不等。具1~3个高峰(不同年份有翅蚜发生高峰数量不同),高峰期时间1个月左右,位于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之间。周有翅蚜量达200头时预示着有翅蚜高峰期的到来,高峰期有翅蚜量可占年有翅蚜量的90%以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有翅蚜高峰期时间不同。吸虫塔有翅大豆蚜亦具1~3个高峰期,时间位于当年有翅蚜的高峰期时间内,为短短的1周或几周,高峰期蚜量占全年采集有翅大豆蚜量的80%~95%。田间大豆蚜只存在一个高峰,2009、2010、2012年田间大豆蚜高峰期均与吸虫塔收集的大豆蚜高峰期相重叠,且峰值日期一致。【结论】吸虫塔可以很好地反应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表现在高峰期及高峰点的预测,可为大豆蚜的预测预报提供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93.
张静  李健科  刘柳  张浩 《动物学杂志》2024,59(1):95-102
从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围心腔内检获自然感染的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根据虫体内睾丸、卵巢、子宫及卵黄腺4种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将所获虫体分为幼虫组和成虫组,所有虫体用4%甲醛固定后,分别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法和乙酰化微管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贝居腹盾吸虫成虫和幼虫的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鬼笔环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肌肉组织更为发达,口周围、盾盘附着器、子宫末段及阴茎囊肌肉纤维分布较为密集。乙酰化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的贝居腹盾吸虫成虫较幼虫神经网络更为复杂,在部分生殖器官如子宫末段、阴茎囊和睾丸部位存在神经纤维。双重染色结果显示,该吸虫不同器官上的肌肉纤维分布与神经纤维的分布相互吻合。该结果提示,贝居腹盾吸虫可能通过神经系统对其肌肉活动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4.
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是一株分离自中国南方水稻根际土壤的联合固氮菌.该菌在无氨和微好氧条件下可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铵.A1501基因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根据A1501菌 基因组的功能注释对该菌的中心代谢、能量合成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A1501菌的物质代谢途径具有多样性,除不能利用EMP途径代谢己糖外,该基因组合有几乎所有编码Entner-Doudorff途径(ED)、磷酸戊糖途径(HMP)、糖酵解途径(EMP)、三羧酸循环(TCA)以及乙醛酸途径中关键酶类的基因.此外,基因组分析鉴定了252个与能量产生相关以及3套编码电子传递复合体(1个Nqr和2个Rnf复合体)的基因簇.为进一步研究A1501菌的碳代谢调控及C-N偶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对湖北省梁子湖黄颡鱼的胃部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发现4种寄生蠕虫,即: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杜父鱼驼形线虫(Camallanus cott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和河鲈源吸虫(Genarchopsis goppo),本文主要报道了黄颡前驼形线虫的频率分布,以及河鲈源吸虫的季节动态和频率分布.黄颡前驼形线虫的感染率为96.70%,平均丰度为21.59±23.37,方均比为25.2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不成功(p<0.001),没有发现表示"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关系的凸形曲线,寄生虫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3038,p<0.001;Rx,y=0.3938,p<0.001);河鲈源吸虫的感染率为48.61%,平均丰度为2.45±5.44,方均比为12.09,与负二项分布拟合成功(p=0.29),其"宿主年龄-寄生虫丰度"之间的关系呈凸形曲线,并且伴随着聚集度的下降,感染丰度与宿主年龄和体长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x,y=0.1694,p<0.001;Rx,y=0.2449,p<0.001).河鲈源吸虫感染的高峰期发生在春季、晚秋和初冬,各月份间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有显著的差异(G=93.4>χ20.05[17]=27.58;F=16.7,p<0.001).寄生虫本身的生活史模式可能是引起河鲈源吸虫显著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我国海鱼孔肠科吸虫共记录到26属101种,以东海最多,48种(47.52%),南海次之,30种(29.70%),再次是渤海,23种(22.77%),最少的是黄海,仅3种(2.97%).  相似文献   
97.
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学难  梁广文  庞雄飞 《生态学报》2004,24(11):2573-2578
利用自然种群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甜玉米品种抗虫性差异 ,斯氏线虫、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系统的生态控制 ,根据不同卵量水平初步组建了第 5代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结果得出 :亚洲玉米螟为害的生态控制系统由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和自然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要通过调控人工生态控制系统中的生态控制措施来达到生态控制目标。当甜玉米品种为穗甜 2号 ,卵密度为 18(块 / 10 0株 )时 ,不采取人为生态控制措施即可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 ,即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 ,利用穗甜 2号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即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18或 35 (块 / 10 0株 )时 ,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撒施线虫颗粒剂均可达到生态控制目标 ;当甜玉米品种为粤甜 1号 ,卵密度为 6 2 (块 / 10 0株 )时 ,则要在人工生态控制系统内同时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撒施线虫颗粒剂 ,才能达到生态控制目标。通过生态控制系统的建立 ,为甜玉米的无公害化生产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害虫控制途径  相似文献   
98.
赵国柱  张天宇  邓晖 《菌物学报》2001,20(3):426-427
斯氏格孢属 中国新记录属Spegazzinia Saccardo, Michelia 2:37 , 1880. 菌落松散,正圆形或平展,暗褐色至黑色;菌丝体表生;子座无,刚毛和附属丝缺;菌丝多分枝,常相互融合集结成网状;分生孢子梗常从近球形、安瓶形、盘形或瓮形的孢梗母细胞上生出,不分枝,直立或弯曲,窄细,近无色至褐色,光滑或具有瘤突。分生孢子梗常分为长、短两型,分别产生a,b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a分生孢子生在长的分生孢子梗上,b分生孢子生在短的分生孢子梗上;产孢细胞于顶端全壁芽生式产孢,单芽生,有限生长,窄细,圆柱状;分生孢子单生;a分生孢…  相似文献   
99.
本文采用电子天平称重法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在茄子叶片上垂直方向的附着力进行测定,为进一步研发和利用气流控制技术防治农业害虫提供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垂直方向的最大附着力分别为7.3±0.3 mN,8.6±0.6 mN,12.0±0.3 mN,15.8±1.3 mN和13.0±1.0 mN。茄二十八星瓢虫垂直方向的附着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为:雌成虫雄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幼虫的附着力/虫体体重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所有处理的附着力与虫体体重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附着力/虫体重量的系数范围为47.8-90.8,身体重量占附着力1.1%-2.1%。结果进一步表明,在设计旋风式气流吸虫机的频率等参数时,要考虑茄二十八星瓢虫在茄子叶片上的附着力远大于其体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0.
关于牛首科(即腹口类)吸虫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牛首科所代表的腹口类与前口类应作为两个分别独立而并列的分类单元,另一种观点认为腹口类在分类上应归于前口类中的某一分类单元。本文通过对牛首科吸虫的特征分析以及与前口类吸虫的比较,发现牛首科吸虫在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宿主类型,染色体等方面都与前口类有显著差别,因而支持前一种分类观点,不应将牛首科放入前口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