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102.
对氧磷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滕霞  孙曼霁 《生命科学》2002,14(2):107-111,91
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基因家族至少有三个成员,包括PON1、PON2和PON3。PON1基因产物,也叫血清对氧磷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作者综述了PON1的性质,催化活性,多态性,及其在有机磷化合物解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Ⅱ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还简单介绍了PON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血浆脂蛋白和血浆葡萄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几个树种机械损伤诱导挥发物的比较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创伤诱导挥发物在植物与昆虫、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号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诱导机制并探讨植株间信号传导 ,选择了复叶槭 (AcernegundoL .)、旱柳 (SalixmatsudanaKoidz.)、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合作杨 (P .simonii×P .pyramibaliscv .)等 4个树种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人为损伤后的挥发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多数诱导挥发物在 5h左右达到高峰 ,主要是开环单萜、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苯骈噻唑在以前的昆虫 草本植物系统中未见报道。损伤 2h后绿叶气味即已大量产生 ,其他化合物变化不大。驱避物质 2 4h后挥发量很大。不同树种在释放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有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树种。挥发物在种间存在差异 ,正常的复叶槭挥发大量的萜烯 ,而杨柳产生苯系物较多  相似文献   
104.
利用高效反相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夏冬两季受有机氯污染的典型湖泊--鸭儿湖严家湖区鲢肝中的视黄醇,软脂酸视黄酯及α-生育酚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营养素在鱼体内的代谢转换明显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夏季外界温度较高,肝脏内维生素主要以其生理活性形式存在,表现出视黄醇及α-生育酚含量较高;而冬季外界温度较低,肝脏内维生素主要以其储存形式存在,表现出软脂酸视黄酯含量高。鱼肝中视黄化合物的浓度随氧化塘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有规律下降的显著剂量/效应关系,表现在有机氯污染水域中鲢肝中的视黄化合物可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指示其污染毒性。  相似文献   
105.
106.
《生物加工过程》2012,(6):69-69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穆尔蒂,在实验室里极低温度下的冰面用激光轰击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发现其可演变成更加复杂的有机分子。该研究的目标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相关研究结果刊登在2012年的《天体物理学通讯》上。  相似文献   
107.
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植物源农药,拓宽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的生物活性研究,探索其不同组分潜在的杀菌和除草活性,该研究通过常温冷浸提取法提取、真空浓缩得到甲醇提取物。结果表明: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经TLC检识和碘缸显色后整合得到9个组分。反复重结晶7号和8号组分中析出的物质,经TLC检识和测熔点,得到1个纯化合物,编为33号,经波谱数据分析与molbase库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1R,2S,3S,4S,5S,6S)-6-甲氧基-1,2,3,4,5-环己烷五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杀菌和除草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粗提物在1 000μg·m L~(-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为(40.84±1.00)%,对稗草根的抑制率为(49.18±2.33)%;各组分在500μg·m L~(-1)时,4号组分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44.19±0.76)%,2号和3号组分对稗草根的抑制率分别为(88.92±1.31)%和(90.99±1.45)%,3号和6号组分对马齿苋根的抑制率分别为(72.06±1.31)%和(89.92±1.73)%。这表明龙须藤叶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菌、稗草根和马齿苋根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可进一步分离2号、3号、4号、6号组分,以获得高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8.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葵花籽油的提取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其副产物向日葵盘、秸秆、葵花籽壳和饼粕等仍然利用不足.随着技术设备条件的优化及产业化条件的成熟,向日葵副产物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对向日葵花盘现阶段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向日葵花盘中绿原酸、水溶性多糖、萜类化合物等重要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向日葵作物综合利用发展中出现的向日葵花盘副产物处理难问题,阐述了向日葵花盘的药用价值及其重新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法,为向日葵花盘的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9.
刘安韬  张婷  梁杏梅 《广西植物》2018,38(4):469-474
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色谱方法,对鸭儿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并参考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化合物结构,进而采用噻唑蓝(MTT)法,对鸭儿芹化合物抗Hep G2细胞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共从鸭儿芹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p-(acetylamino)phenol(1),辛酸甲酯(2),丁酸异戊酯(3),N,N-二甲基-苯并咪唑-2胺(4),5-羟基-1-(4-羟基-3-甲氧苯基)庚3酮(5),3,5二丁基六氢吡咯里嗪(6),(S)-4-(1-hydroxyallyl)phenyl acetate(7)。其中,化合物6对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89.1%。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鸭儿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对Hep G2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0.
采用色谱法从紫芝(Ganoderma sinense) 95%乙醇溶液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紫芝烯酸C(1)、赤芝酸A(2)、赤芝酮B(3)、灵芝烯酸B(4)、灵芝烯酸E(5)、灵芝酸H(6)和灵芝酸I (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1对DU145细胞株、CEM细胞株及Hela细胞株细胞活力的影响,其半数抑制浓度为28. 8±1. 5μMol/L(Hela细胞株),说明化合物1对Hela细胞具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