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扶桑花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蕾期(Ⅰ)、花瓣露出(Ⅱ)、花冠微展(Ⅲ)和花冠完全展开(Ⅳ)4 个阶段花冠和花萼等部位的气孔分布特点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 花瓣上、下表皮, 萼片的下表皮及花柱上有气孔分布。随着花的展开, 花柱和花萼下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呈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花瓣上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花瓣下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则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2.
为了探明温度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在光周期14L∶10D, 相对湿度75%±1%及不同温度(18, 20, 24, 26, 28和30℃)的实验室条件下, 测定了以南瓜为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组建了扶桑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 在18~30℃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扶桑绵粉蚧的发育速率加快, 且其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 Logistic模型。在18~30℃恒温条件下, 扶桑绵粉蚧的雌虫世代发育历期为40.24~80.64 d, 雄虫世代发育历期为25.21~54.31 d; 雌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 有效积温为889.89日·度; 雄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8℃, 有效积温为523.47日·度。在26℃时, 扶桑绵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77.03%), 种群趋势指数也最高(22.98), 有利于种群增长; 而在18℃和30℃, 扶桑绵粉蚧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99和9.80。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种群发展能力, 但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其种群增长。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表的研究为其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正因为有一个爱花如痴的母亲的缘故,家里总是充满着种种明艳。当窗外的雾霾未曾尽皆散去,抹抹生机仍躲藏在干枯黝黑的树枝里,春天的脚步声听起来还甚遥远之时,屋内已然是一幅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景象了。扶桑那几片似血般娇艳的花瓣簇拥着明黄色的花蕊,好似在昭告全世界它的绽放;波斯毛茛繁复精致的花瓣层层相叠,宛若一个穿着复古蕾丝裙的公主;就连那看起来最素雅的郁金香,每朵旁都必有两片修饰的绿叶。看着室内的平和温暖与室  相似文献   
64.
李玲  郭丽荣   《广西植物》1999,19(1):81-83+99
研究了GL生根剂对扶桑插条不定根皮层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GL生根剂使皮层细胞中线粒体和内质网增加,液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膜有局部损害.经GL生根剂处理的皮层细胞含有的淀粉粒和脂质体数目较对照皮层细胞多.该实验结果为了解GL生根剂促进不定根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65.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主要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基层农林工作人员识别该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118-121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在节肢动物生殖组织中的一类细胞质遗传的细菌,它们可以调控宿主的生殖活动。利用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的1对通用引物(81F,691R)从新入侵我国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雌成虫的总DNA中扩增到1个550 bp左右的片段,并克隆得到了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首次发现了沃尔巴克氏体对扶桑绵粉蚧的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67.
为评价扶桑绵粉蚧对植物的致害性,利用马铃薯苗作为寄主植物,通过刺探点位图谱、快速光曲线、为害分级等手段,对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苗上的取食行为、为害后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动力及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的致害效率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苗韧皮部取食的时间超过占给定时间的30%,在叶肉细胞内的尝试性取食时间高达10%;扶桑绵粉蚧为害导致马铃薯苗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高效率的为害在短时间内造成马铃薯出现黄叶、枯叶甚至枯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可在低起始为害密度的情况下快速形成为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需立即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