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分布狭窄,大部分野生金花茶资源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8种(包括4变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平均大小为37.6μm×28.5μm,沟长为32.9μm,极轴/赤道轴(P/E)值为1.35。单粒花粉呈近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拟孔沟或三孔沟,内孔横长,外壁具有细微的瘤状、脑纹状或颗粒状纹饰,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花粉外壁纹饰在各个种间又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进一步分类鉴定的依据。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研究了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学意义,为探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迁移和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张昭洁  任群 《植物学通报》1993,10(4):59-59,46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种子之所以能萌发生长成一株枝叶繁茂的植株,主要在于种子之中包含了幼小植物体的雏形——胚。胚是由合子分裂分化形成的,尽管不同种类的双子叶植物的合子在早期细胞分裂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但形成了球形胚后,球形胚及继后的胚胎发育过程就大致类似了,它们都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具子叶胚及完全  相似文献   
143.
家鸽肺毛细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家鸽肺毛细血管铸型标本。家鸽肺毛细血管丰富,垂直围绕在呼吸毛细管外,形成典型的交叉流交换形式。  相似文献   
144.
选用离体筛选的抗白叶枯病水稻体细胞无性变异系后代植株的种子,收获后播种。对其功能叶用白叶枯病菌菌株浙173剪叶接种72h后,对叶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筛选的抗性品种的水孔周围病菌较少,而感病品种的水孔周围病菌则分布较多。证明了白叶枯病菌的侵染途径首先是通过水孔进入植物叶片内部的;另外也证明了筛选的水稻体细胞无性变异系后代植株已具有成株抗性。  相似文献   
145.
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与病原菌Rhizopus stolonifer在桃果实伤口处的拮抗作用 万亚坤 田世平*  相似文献   
146.
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暴露于不同浓度有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下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胃、前肠、中肠以及晶杆体等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切片,了解有毒铜绿微囊藻对三角帆蚌消化系统超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三角帆蚌在浓度为1×107cell/L的有毒铜绿微囊藻环境下,其晶杆体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溶解。在低浓度的铜绿微囊藻环境下,尽管其会继续滤食,但有毒铜绿微囊藻会对其消化系统造成破坏,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造成其肠道内绒毛、纤毛数量减少,长度降低,从而降低其消化效率,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7.
多斑岭鳅(Oreonectes polystigmus)是营洞穴生活的鱼类,嗅觉器官在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的4尾多斑岭鳅标本进行解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斑岭鳅嗅囊上皮超微结构,以期了解嗅觉器官适应洞穴黑暗环境而产生的形态适应。多斑岭鳅的嗅囊呈椭圆型,嗅囊长径平均为2.27 mm,嗅囊长径与眼径比平均为1.36,揭示其为"嗅觉"鱼类。其嗅轴为直线型,嗅囊腔内对称紧密排列2排嗅板,嗅板数为22~24个。单个嗅板呈卜状亚型,舌状突起较发达。观察发现,非感觉纤毛连续广布在嗅板各个部位,但在嗅板近嗅轴处较少,此处裸露的表皮多褶皱,其上分布很多细微小孔。感觉纤毛主要分布于非感觉纤毛分布较稀疏的地方。上皮表面微绒毛多,一般在非感觉纤毛下,前后两端嗅板上的微绒毛数量相对较少。多斑岭鳅嗅囊水动力机制应属嗅上皮纤毛运动机制。嗅孔分布不均,中间嗅板上的嗅孔较嗅轴前、后分布的嗅板为多,同一嗅板上近嗅轴处的嗅孔最多。由于纤毛分布不均,嗅上皮可分为裸露区和非裸露区,一般裸露区和非裸露区边界清晰,嗅轴上非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主要分布在非裸露区的凹槽里。嗅轴和嗅板近嗅轴处裸露区面积较大,嗅轴裸露区上皮被一系列的连续的微脊切割成多边形,多边形内具有许多隆起与小孔。嗅轴处正是嗅囊中水流回流的区域,为感受水中气味的重要位置,推测与洞穴生活的习性有密切关系。多斑岭鳅嗅囊形态属于G型,这类鱼类其嗅觉功能在鱼类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近缘的地表种相比,多斑岭鳅具有较多的嗅板数目、较多数量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且其嗅囊长径与眼球径比值大于1,这些都揭示了其为"嗅觉"鱼类,表现出了对洞穴黑暗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48.
田郭顺  历娜  赵敏 《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2426-2432
【目的】从聊城东昌湖湖水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可合成纳米磁性颗粒的菌株,将其命名为TZ-1。【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鉴定,将TZ-1菌株合成的纳米磁性颗粒进行提取纯化,并对菌体和纳米磁性颗粒进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元素分析,对纳米磁性颗粒进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结果】经鉴定TZ-1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 sp.)。透射电镜下菌体为杆状,易聚集,有明显的单生鞭毛,有荚膜,在TEM下观察菌体内部有两种电子致密颗粒,较小颗粒分布在菌体细胞膜附近,近似多边形,大小约为60 nm,较大颗粒分布在菌体内部,大小约为180 nm,表面有膜包裹。扫描电镜(SEM)下细胞为杆状,大小与TEM下测量结果一致。SEM下对磁性颗粒进行元素分析,主要为Fe、P、O。根据TEM、SEM、XRD结果推测菌体可合成纳米磁性颗粒。【结论】分离纯化出的菌株TZ-1可合成纳米磁性颗粒,磁性颗粒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知TZ-1合成的纳米磁性颗粒为单斜晶体,主要成分为Fe3(PO4)2·8H2O和Fe3O4。  相似文献   
149.
【目的】通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幼蚁、工蚁、兵蚁触角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研究,分析不同龄幼蚁、工蚁和兵蚁的触角感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触角感器发育特点及不同个体的行为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角形态,分析触角节数、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工蚁、兵蚁、幼蚁个体触角长度差异显著,触角长度顺序:工蚁>兵蚁>3龄幼蚁>2龄幼蚁>1龄幼蚁;触角感器共有9种类型,分别为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短刺形感器、长刺形感器、锥状B?hm氏鬃毛、球状钟形感器、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长刺具泡状感器。工蚁、兵蚁缺少长刺具泡状感器。幼蚁触角感器种类和数量随龄数而增加,1龄幼蚁具7种感器,缺少球状钟形感器和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2种类型;2龄幼蚁具有8种感器,缺球状钟形感器;3龄幼蚁具有全部9种类型感器。【结论】黑翅土白蚁幼蚁、工蚁、兵蚁触角节数和感器显著差异,可作为幼蚁龄数以及非生殖品级判别的形态指标,应用于白蚁非生殖品级行为多型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0.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35-642
应用扫描电镜(SEM)对桔小实蝇本地寄生蜂长尾全裂茧蜂 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 (Ashmead) 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尾全裂茧蜂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共 49-52小节。在触角上共有 8种感器,分别为 Bhm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嗅孔。毛型感器是主要感器,数量多且分布广,其次为板形感器。除了腔锥形感器 Ⅱ外,雌雄蜂没有明显的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