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共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诸多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与共情缺陷有关。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来调控个体的共情水平,缓解共情缺陷症状。针对健康群体使用该技术的现有证据显示:内侧前额叶、初级运动皮层、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交界处的活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认知共情水平,其中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还有助于下调个体的情感共情水平,而右侧颞顶交界处的活动则可以增强自我表征从而支持个体在共情时进行自我和他人的区分。少数针对共情缺陷群体使用该技术的临床证据提示,增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内侧前额叶的活动可以分别提升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共情水平。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在统一的行为测量范式下针对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点进行共情干预研究,通过融合其他神经生理技术进一步考察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改善共情功能的作用机制,并考虑个体差异性对大脑共情功能干预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2.
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不佳。而阿片类镇痛药物则因成瘾和易诱发胃肠道副作用而受限,因此非药物干预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stimulation, SCS)、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 PBM)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最新研究揭示了光照和声音的中枢镇痛机制,提示光疗和声疗在临床转化上的潜力。鉴于光照和声音都属于非侵入性治疗,因此这两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梳理以上非药物镇痛手段的干预方法、优缺点以及镇痛机制,希望为深入理解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优化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3.
云南扁角蚱属一新种(直翅目,扁角蚱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云南省绿春县牛孔乡的直翅目扁角蚱科扁角蚱属1新种:短背扁角蚱 Flatocerus brachyno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列出扁角蚱属的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54.
云杉阿扁叶蜂预蛹的空间分布及抽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有奎  袁虹 《昆虫知识》1996,33(3):157-160
  相似文献   
755.
采用“双选”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研究了训练后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在背景干扰的条件下探测半圆形目标的能力。半圆形目标系以静止、旋转、摆动或不同组合的旋转与摆动呈现于蝙蝠。在测试室 ,蝙蝠-目标间距从 3 0cm开始 ,依次递增 10cm直至 110cm为止。当蝙蝠 -目标间距小于 80cm时 ,目标回声的强度总是大于背景干扰声。由旋转目标反射的回声强度则依正弦波调制。结果发现 :蝙蝠对目标的正确探测率随蝙蝠 -目标间距的增加而降低 ;在每一特定间距 ,对移动目标的正确探测率均高于对静止目标的正确探测率  相似文献   
756.
创伤后应激障碍会损伤记忆、注意和执行等认知功能,引起异常的脑活动及脑区间功能连接.尽管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和起效延迟等问题.经颅磁刺激作为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综述经颅磁刺激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调控认知功能和脑活动的相关研究,系统探讨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中经颅磁刺激模式、刺激靶点和疗效评估等问题,并提出未来借助更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定位、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结合新的记忆理论探索具有长期临床改善效果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757.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作为一种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结合临床量表评估、脑电溯源以及脑功能网络以探讨高频r TMS对强直迟缓亚型帕金森病(AR-PD)患者的作用效应。方法 共纳入18例AR-PD患者,利用标准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s LORETA)对脑电信号进行溯源分析,进而通过复杂网络理论构建脑功能网络,从脑区之间协同工作的角度对比分析网络拓扑特征。结果 磁刺激后前额叶、初级运动皮层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感觉产生、运动规划和运动执行相关脑区的网络连通性显著增强(P<0.05)且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特征平均聚类系数的变化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评分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推测r TMS改善了AR-PD患者在运动感觉产生到运动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能力,本研究可为r TMS对AR-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与感觉运动网络重新整合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8.
吴毅  侯万儒  胡锦矗  成英  李军 《兽类学报》2000,20(4):284-288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 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 ,将大蹄蝠划分为 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 ,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 ,占73 68% ,平均长度为 7 2 91 9± 2 330 2mm (N =1 4)。左侧发达者仅占 1 5 79% ,平均长度为 9± 1 0 0mm (N =3)。从皮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可见 ,具皮叶者多数为雄性 (72 % ) ,但雌性亦有 2 1 1 %的个体有皮叶。结果还表明 ,皮叶的发达程度不与年龄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59.
经颅聚焦超声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非侵入性、聚焦靶点多和焦点可调控等优势。但由于颅骨的强声衰减和非均质特性,聚焦超声经颅后存在焦点偏移、焦域能量不足以及颅骨烫伤等问题。多阵元超声相控阵可以修正超声经颅后的相位偏差和幅值衰减,实现准确、有效的颅内聚焦。本文首先介绍了换能器的阵元排布方式,进一步归纳了相控阵激励信号的调控方法,最后对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760.
为探究云南省5个地区(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形态学指标是否符合Bergmann定律,采集53只非繁殖期的雄性大绒鼠,采用双变量相关、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绒鼠形态学指标与纬度、海拔和年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绒鼠的体质量、体长、颅全长、颅基长、尾长、耳长、耳宽、前肢长和后肢长均与纬度、海拔和年平均温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与纬度和海拔呈负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大绒鼠体型和头骨性状变异不符合Bergmann定律,但其突出部位的变异符合Allen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