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58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塔里木沙拐枣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8年7月25日-8月6日的连续晴天中,选择昆仑山北坡塔里木沙拐枣自然分布区3个海拔高度(2100,2300,2500m),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6400测定塔里木沙拐枣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2100m处塔里木沙拐枣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与2300m,2500m处差异分别达到显著,而3者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差异均达显著。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个海拔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2100m处的羧化效率(CE)分别与2300m和2500m处的差异显著。相同海拔下塔里木沙拐枣的暗呼吸速率值(Rday)要高于光呼吸速率值(Rp),且2500m处的暗呼吸速率分别与2100m和2300m处的有显著的差异,2100m处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与2300m和2500m差异显著。3个海拔塔里木沙拐枣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随着海拔的升高,塔里木沙拐枣Pn,Tr,GsLs的日均值降低,但光能利用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显著增加。塔里木沙拐枣的Pn与叶温(Tl)、大气温度(Ta)和光照强度(PPFD)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大气CO2浓度(Ca)之间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TrTa,TlPPFD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RH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Gs只与Ca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nTr,Ls,Gs,WUE和Vpdl分别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Ci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塔里木沙拐枣光合生理参数与光、温等生态因子关系的对比分析表明:塔里木沙拐枣对山地荒漠草地自然环境变化的温度和光照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2.
郝兴宇  韩雪  李萍  杨宏斌  林而达 《生态学杂志》2011,22(10):2776-2780
利用FACE系统在大田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CO2浓度平均为(550±60) μmol·mol-1\]对绿豆叶片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CO2浓度平均为(389±40)μmol·mol-1左右\]相比,大气CO2浓度升高使花荚期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分别升高11.7%和9.8%,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下降32.0%和24.6%, 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3.5%;在蕾期,CO2浓度升高对绿豆叶片叶绿素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Fv/Fm和Fv/Fo没有显著影响;在鼓粒期,CO2浓度升高使绿豆叶片Fo增加19.1%,Fm和Fv分别下降9.0%和14.3%,Fv/Fo和Fv/Fm分别下降25.8%和6.2%.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使绿豆生长后期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结构受到破坏,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未成熟缺血心脏“钾维普”停搏保护的适宜温度。方法:离体幼大鼠心脏Langendorff法灌流,分5组(n=6—8)。对照组:360C正常灌流170min;36℃(常温)组:正常灌流20rain,灌“钾维普”停搏液(KVe)3min停灌87min(常温停搏90rain),恢复正常灌流(复灌)60min;32、28、24℃(低温)组:正常灌流15min,5min内分别降温至32、28、24℃,灌KVP3rain停灌87min(低温停搏90min),复灌60min。实验过程实时监测心率(h/min)、心肌张力(g)、收缩力(g)、最大收缩速度(dr/dtmax)、最大舒张速度(-dT/dtmax)及冠脉流量(drop/min)反映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KVP停搏50min后心脏张力均增高;与低温停搏相比,常温停搏的心脏不良挛缩迟缓、复灌后心脏张力、心率、收缩力、冠脉流量恢复好(P〈0.05)。结论:未成熟缺血心脏常温“钾维普”停搏保护效果优于低温停搏。  相似文献   
994.
Xi JK  Jin YZ  Cui X  Xu Z 《生理学报》2007,59(5):553-561
局部缺血部位快速再灌注虽然保护了心肌,但也引起再灌注损伤。目前还没有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特效疗法,但近年来研究显示,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的激动剂、胰岛素和缺血后处理可以在各种实验条件和各类动物模型中有效抵抗再灌注损伤。这些干预手段启动的心脏保护机制可能包括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eperfus ion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途径、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以及抑制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 tytransition pore,mPTP)开放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开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995.
Xu M  Zhao YT  Song Y  Hao TP  Lu ZZ  Han QD  Wang SQ  Zhang YY 《生理学报》2007,59(2):175-182
为了验证心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否为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的下游信号分子,本实验在大鼠心室肌源细胞和大鼠心脏中观察了α-AR对AMPK的激活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AMPK-α总蛋白表达量及其172位苏氨酸磷酸化水平。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植入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或者溶剂载体[0.01%(W/V)维生素C]的缓释微泵(osmotic minipump)。NE或PE以每小时0.2 mg/kg的速率持续输注,7 d后用AMPK-α抗体免疫沉淀处理样本并测定AMPK的活性。结果显示,在细胞水平,NE引起的AMPK磷酸化水平增高具有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特点, NE处理细胞10 min后AMPK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峰;NE引起的这种效应对β-AR的拮抗剂普萘洛尔(propranolol)不敏感,但是可以被α1-AR拮抗剂哌唑嗪(prazosin)所阻断。结果提示,α1-AR介导AMPK的磷酸化,但β-AR无此作用。AR激动剂持续灌注7 d后,AMPK的活性在NE(7.4倍)和PE(6.0倍)灌注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H=6)。PE持续灌注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心肌肥厚和组织纤维化变化。本文证明α1-AR激动剂可以增强AMPK的活性,揭示了心脏中α1-AR激动在调控AMPK活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α1-AR介导的AMPK激活可能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6.
Chen X 《生理学报》2007,59(5):619-627
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十分活跃的磷脂信号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诱导神经轴突回缩、应力纤维形成、促进血小板凝集、诱导平滑肌收缩、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LPA通过其受体及耦联的G蛋白调节细胞内信号途径,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心脏组织中存在多种LPA受体亚型,尤其受体LPAl亚型在心脏组织中的含量仅次于脑,位居第二,暗示LPA在心脏中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着重对LPA的5种受体亚型的组织分布、与G蛋白的耦联和对第二信使的活性调节,以及LPA及其受体亚型对心脏细胞的生长调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7.
Zhang H  Yang CY  Wang YP  Wang X  Cui F  Zhou ZN  Zhang Y 《生理学报》2007,59(5):660-666
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形式的间歇性低压低氧(intermittent hypobaric hypoxia,IHH)对发育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雄性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IHH3000in组(IHH3000)、IHH5000m组(IHH5000)。低氧组大鼠出生后立即于低压氧舱分别接受28d、42d和56d(海拔5000m、每天6h:海拔3000m、每天5h)的低压低氧处理。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给予心脏缺血(停灌30min)/再灌注(复灌60min)处理,分别在缺血前5min及复灌后l、5、10、20、30、60min记录心功能和冠状动脉流量变化,并测定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实验结束时测定心脏重量。结果显示:(1)IHH3000组大鼠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IHH5000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及IHH3000组大鼠(P〈0.01)。(2)IHH3000组人鼠表现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与对照组相比较,在心脏停灌,再灌注60min时,心功能(LVDP、±LVdp/drmax)恢复增强(P〈0.05)、LDH活性降低(P〈0.05)、冠状动脉流量增多(P〈0.05);心脏重量与对照组大鼠无差异;IHH42d处理的大鼠心功能恢复明显好于IHH28d处理的大鼠(P〈0.05)。(3)IHH5000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心脏损伤效应,各项心功能指标(LVDP、±LVdp/dtmax)的恢复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灌过程中LDH活性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右心室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IHH增强发育大鼠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能力;间歇性低氧方式是影响其心脏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杨再学  郑元利  金星 《生态学报》2007,27(6):2425-2434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5497只,其中,雌鼠2698只,雄鼠2799只,黑线姬鼠在当地1-11月份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3-10月份,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2次妊娠高峰。种群总性比(♀/♂)为0.9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6.91%±6.79%,平均胎仔数为5.33±1.07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13%±7.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种群繁殖参数不同年度之间比较稳定,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均种群密度与年均繁殖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胎仔数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相关性不显著,繁殖指数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比较全国各地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地理分异特征认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胎仔数、生殖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加的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时间较短;性比与纬度、经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排除海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大麦发育模型及其光敏感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桃菊  李晖  唐建军  戚昌瀚  陈美球 《生态学报》2007,27(11):4412-4418
为了确定光周期对作物影响的连续变化规律,采用大麦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大麦自交系从长日照到短日照和从短日照到长日照环境有规律地进行相互转移的试验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光周期对大麦自交系诱导的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呈阶段性线性关系。据此将大麦花前期发育阶段划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BVP)、光敏感期(PSP)和光敏感后期(PPP)。建立了光周期影响大麦发育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花前期各发育阶段的天数,然后根据大麦光温发育模拟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它们分别是f0(最短花前期)、θ1和θ2(光敏感期起始时间和光敏感期终止时间)、δ(光敏感系数);估出96个大麦品系(包括两个亲本)的发育模型参数。计算结果表明,96个大麦品系均受光周期的影响,不同的大麦品系感光性差异较大,最早的在出苗后9.78d就进入光敏感期,最迟的在播种后41.49d进入光敏感期;最快的9.2d通过光敏感期,最慢的光敏感期一直持续到抽穗前;不同的发育阶段光周期对大麦的影响也有明显的区别,表现为光敏感期强烈地受光周期的影响,而在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光敏感后期的影响较小;并分析了大麦抽穗前各发育阶段的长短与感光性强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杨树无性系PV曲线水分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PV技术对8个杨树无性系(3、6、7、8、9、10、11、12号)的水分参数ψstlp、ψssat、RWCtlp、ROWCtlp、AWC、ξmax和b值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抗旱性指数(DI)和模糊数学反隶属函数两种方法对各个无性系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无性系的ψstlp、ψssat、ROWCtlp、ξmax、b值不同,抗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11、7和8号维持膨压和渗透调节的能力比其余无性系强;11号具有很强的保持最大膨压和维持低水势的能力;7~9号无性系具有较强的忍耐水分胁迫和抗脱水的能力;3和6号细胞弹性最大,主要依靠其坚硬厚实的细胞保持体内的水分.结果表明,8个无性系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为无性系7、8、9、11、12号,抗旱性最强;第二类群为无性系10号,抗旱性居中;第三类群为无性系3号和6号,抗旱性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