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利用-70℃低温冰箱成功进行了对细胞的长期保存,在保存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复苏的细胞,与液氮保存的细胞复苏效果相同,该方法是液氮保存外的一种简便,可行、低成本方法。  相似文献   
32.
贝勤诚  黄元中 《蛇志》1993,5(3):51-51,50
心肺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否,抢救技术固然极其重要,而分秒必争及时的现场急救和脑保护措施更是关键。现将我们复苏成功的三例报告如下.病例简介例一患者系美国旅游者,女性,35岁.因咽喉肿胀不适、胸闷气促三小时于84年9月15日0:50/Am 来诊。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除颤复苏治疗的心脏性猝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以及心功能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E/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电除颤时间2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60.00%(21/35),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34.21%(13/38)、11.11%(3/27)、0.00%(0/20),而电除颤时间2~5 min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又显著高于电除颤时间5~10 min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除颤时间2 min、2~5 min、5~10 min以及10 min患者的E峰、LVEF、LVEDD以及E/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时间与除颤复苏成功率、E峰、LVEF、LVEDD以及E/A均呈负相关关系(r=-0.593,P=0.000;r=-0.476,P=0.001;r=-0.523,P=0.000;r=-0.502,P=0.000;r=-0.469,P=0.001)。结论:除颤时间与心脏性猝死患者除颤复苏成功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除颤时间越早,患者复苏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4.
泥盆纪最早期和最晚期珊瑚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1997,36(2):143-150
由于志留-泥盆纪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生物更替现象,所以泥盆纪最早期的珊瑚仍保留着浓厚的志留纪珊瑚的色彩。真正的泥盆纪类型的珊瑚是从早泥盆世中期才开始兴起的,至晚泥盆世早期末惨遭绝灭。晚泥盆世晚期的珊瑚却与石炭纪珊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晚泥盆世的珊瑚经历了绝灭-残存-复苏3个发展阶段。泥盆-石炭纪之交,泥盆纪最晚期的珊瑚再遭绝灭,至石炭纪初代之于Tournaisian型的珊胡。正当华南锡矿山的珊瑚群罹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急诊处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灌注指标、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及在重症监护病房(EICU)的入住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尿量均大于30 m L/h,提示复苏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微循环灌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6 h后液体平衡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EICU病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恢复管理和治疗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使血管活性药物得到有效利用,精确进行液体管理,减少盲目补液,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高效,是指导治疗和评估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究限制性输液与充分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治疗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因感染性休克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限制性输液)与对照组(充分液体复苏)各41例,观察两组患者转归情况,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出血量、总输液量、尿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2例病情控制不佳者转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死亡,总发生率为26.83%;对照组患者出现DIC 8例,ARDS 7例,MODS 5例,最终出现3例死亡,总发生率为56.10%,两组患者术后转归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MAP、CVP、HR、出血量、总输液量及尿量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aO_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较充分液体复苏能够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组织血流灌流状况,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更显著,更适合在围手术期麻醉中使用。  相似文献   
37.
陈伟贤 《蛇志》2003,15(1):46-47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医学中发生率最高的严重病症 ,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其发生率占活产数的 5 %~ 1 0 % ,病死率占活产新生儿死亡的30 %左右 [1]。凡能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窒息 ,复苏术的患儿尽快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是减少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关键所在。1 临床资料   1 999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 1 66例窒息复苏术后的新生儿 ,其中出生时重度窒息 72例 ,轻度窒息 94例。窒息复苏术后的患儿临床表现 :面色发绀 ,呼吸不规则 ,甚至停止 ,少数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皮肤苍白或灰白 ,四肢冰冷 ,…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现有大鼠体外循环模型予以改进,降低模型复制难度,并使之更适合用于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300~350g,各8只分别用于建模和供血。经右颈静脉、左股静脉引流,右股动脉人工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血气分析监测内环境变化。实验过程中,保留大鼠自主呼吸,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成功建成8只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并按计划顺利脱离人工循环。体外循环期间转流量为70~80mL/(kg·min),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正常。结论进一步简化了建立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的操作,最显著的改进之处在于避免了机械通气对大鼠肺功能潜在的不良效应,从而更加适合用于研究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复苏促进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苏促进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的蛋白质,能促进休眠菌复苏。复苏促进因子的作用机制目前仍然是未知的,然而对此类蛋白的结构域预测及核磁共振分析显示其保守区具有溶菌酶样折叠。我们简要综述了国外对此类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0.
杨若忠  李海燕  韩胜雨 《蛇志》2006,18(1):71-72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4年6月11日9时20分,在劳动中突然双手捂胸,继之昏倒在地。家人发现其面色紫绀,呼吸停止,脉搏不能触及,遂将其平卧在地,叩击心前区2次。发病26m in后急救医护人员到达,诊断为心搏骤停,立即给予心脏按压、人工呼吸。10m in送至医院急诊科,立即给予气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