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5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99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951.
胆汁酸在人体的胆固醇代谢、脂质消化、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及通路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胆汁酸(95%)通过肝肠循环重回收,还有约5%作为结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的基质。胆汁酸微生物转化中涉及的各种酶可通过肠道细菌培养而被验证,证明其有种属特异性。最近,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了这些酶有多种亚型。因此,在胆汁酸转化中肠道菌群发挥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次级胆汁酸在胆汁酸池中的分布有深刻影响。研究认为胆汁酸和胆汁酸池的组成与几种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和结直肠癌。最近,人们的重点放在肠道菌群如何改变胆汁酸进而导致或减轻某些疾病。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胆汁酸生物转化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2.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53.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χ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54.
目的对宫腔粘连患者菌群结构进行评价,探讨阴道微生态在宫腔粘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病区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镜检及微生态学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宫腔粘连组与对照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H、清洁度和病原体检出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宫腔粘连组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48%)高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宫腔粘连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55.
微齿喜马拉雅低额Sao的生殖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学报》1996,42(3):287-296
  相似文献   
956.
3-氰基吡啶水合酶的纯化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SHB-121胞内3-氰基吡啶水合酶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cellulose DE52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并经过Sephadex G-25处理,得到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均一的3-氰基吡啶水合酶,纯化了31倍。该酶由一条肽链组成,其分子量为30kD,等电点为4.1。3-氰基吡啶水合酶能催化3-氰基吡啶水合生成尼克酰胺。酶反应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0℃。Ag~+、Hg~(2+)、Cu~(2+)及NH_4~+对酶活力有强烈抑制作用。当以3-氰基吡啶为底物时,其K_m为0.1mol/L。NaCN为该酶反竞争性抑制剂,其K_I为5mmol/L。  相似文献   
957.
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钻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玉才 《人类学学报》1995,14(3):219-226
本文运用实验考古学方法,在模拟制作和使用脉石英钻器的基础上,记述了用脉石英钻器钻孔所产生的使用微痕的特点,并讨论了制作疤与使用微痕的区别,进而对海城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从形态上鉴定为钻器的标本做微痕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中后部分所见使用微痕基本具有钻孔形成的特点。因而这部分石器的功能应该是钻,是名符其实的钻器。  相似文献   
958.
套种玉米覆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种玉米覆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李桂芳,王义甫,陈源(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EffectofInterplantedSpringWheatandCornMulchingonSoilMlcroorganismActivi...  相似文献   
959.
肌球蛋白微丝在高压力下的解离和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压力下肌球蛋白微丝的解离研究表明,在1-650bar压力下肌球蛋白微丝的解离是完全可逆的,在5℃时其解离平衡常数的对数lgK=-129,解离标准体积变化为2088ml/mol。研究还指出,由肌球蛋白聚合成肌球蛋白微丝的熵是+148.5kcal/mol(20℃),表明这是一熵驱动的自发过程,连续二次加压解离动力学研究结果暗示,肌球蛋白二体是肌球蛋白微丝解离过程中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960.
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军  周兆年 《生命科学》1995,7(4):4-7,23
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研究进展周军,周兆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200031)在心肌,分布较多且研究较为深入的电压依赖性钾通道(VDPC)主要是短暂外向钾通道Ito、延迟整流钾通道IK和内向整流钾通道IK1,它们共同参与心肌动作电位的复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