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Mdivi-1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CMECs,建立缺血再灌注(SI/R)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SI/R组、和SI/R+Mdivi-1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MECs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Drp1,Fis1水平;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细胞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R组和SI/R+Mdivi-1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凋亡明显增加,Drp1,Fis1表达增高,ROS水平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组比较,SI/R+Mdivi-1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加,凋亡明显降低,ROS水平明显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rp1,Fis1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Mdivi-1可减轻CMECs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冠脉血管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3年在我院诊断为ACS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及临床资料,回顾其造影图像,计算SYNTAX积分,根据是否存在完全闭塞病变分组,分析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不完全闭塞病变组相比,完全闭塞病变组吸烟(61.1%,P=0.041)、糖尿病(35.2%,P=0.025)、高脂血症(55.6%,P=0.033)发生率高,入院静息心率(77.07±11.99,P=0.023)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水平(8.69±9.46,P0.001)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39±8.36,P=0.001)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3)、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生(P=0.003)、LVEF(P=0.002)、NLR(P=0.002)、脂蛋白(a)(P=0.039)、SYNTAX积分(P=0.002)和完全闭塞病变独立正相关。结论:ACS患者发生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与年龄、静息心率、吸烟史、高脂血症相关,与冠脉病变复杂程度、左室功能下降密切相关。NLR作为新型炎症标志之一,可预测ACS患者完全闭塞病变。  相似文献   
33.
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ERM)是细胞膜与胞内骨架的连接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细胞外刺激因子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磷酸化ERM蛋白,使细胞骨架重构,从而调控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在感染、炎症、代谢异常等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ERM功能调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其羧基末端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后引起ERM构象的改变,暴露的羧基末端尾部的肌动蛋白(actin)-细胞骨架结合位点;故通过ERM的桥接作用,可将肌动蛋白微丝与细胞膜相连,使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发生变化。目前已知能使ERM磷酸化的激酶有蛋白激酶C(PKC)、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Rho相关激酶(ROCK),分别通过p38-MAPK、Rho/ROCK、PKC信号通路参与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调控。本文旨在阐述ERM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组(男55岁,女65岁,n=340)、晚发冠心病组(n=300)和对照组(非冠心病者,n=360)。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比较PCAD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CAD组单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低于晚发冠心病组(P0.05)。结论: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是P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单支病变多于晚发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接诊的94例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普罗布考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传导速度(S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NSE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62%(44/47),明显高于对照组[70.21%(33/47)](P0.05);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P0.05),且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CSS评分各内容和总分、血清MDA、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TCSS评分中症状评分、反射评分、感觉评分和总分及、血清MDA、N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SOD、CAT、GSH-Px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64%(5/47)、4.26%(2/4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胰激肽原酶治疗,可更有效改善神经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和缓解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NS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前列腺素E1(PGE1)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治疗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92例CMVD患者随机分为PGE1治疗组(47例)及常规治疗组(45例)。PGE1治疗组给予PGE1静脉注射,10μg/次,一日一次。常规治疗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一日一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0天。通过治疗前后各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观察PGE1对CMVD的治疗效果。结果:PGE1治疗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的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的满意程度、疾病认识)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此外,PGE1治疗组患者血清TM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调(PGE1治疗组18.25±7.84 vs常规治疗组23.1±9.11,P0.05),血清SOD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GE1治疗组78.23±18.61 vs常规治疗组71.01±19.1,P=0.07)。结论:PGE1能够缓解CMVD患者的心绞痛状态,提高CMVD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M水平、保护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点。方法:应用德国ROLAND公司RETIscan系统对24例40眼糖尿病患者,同时对27例40眼正常对照眼记录mfERG。按机器的默认值一阶反应进行记录。整个记录过程中可以分为12个时段,每个时段记录为时间47秒。结果:mERG测得的糖尿病患者组1~5环所在位置的P1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降低,P1波和N1波幅值降低和潜伏时延迟。各象限的P1、N1波振幅密度、波幅值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受累的区域多发生在黄斑部,功能上的改变早于形态学的变化;病变的早期功能改变最先出现于视网膜的后极偏颞上方;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改变时各个象限视网膜的外层已经严重受累。  相似文献   
38.
张慧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5):682-685,F0003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ICAM-1脑缺血后ID即出现表达,5D达到表达高峰,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脑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全方位和多层面良性调节机制,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d)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前列环素(PGI)、神经肽Y(NPY)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关系及对近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21年9月本院诊治的8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与8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别作为临界组与病例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正常冠状动脉人群8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三组前列环素、神经肽Y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近期预后并进行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分析。结果:病例组、临界组的血清前列环素含量低于正常组,血清神经肽Y含量高于正常组,病例组与临界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临界组的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心理维度、环境维度等生命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也低于临界组(P<0.05)。在240例人群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前列环素、神经肽Y含量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环素、神经肽Y为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所有临界组患者预后随访到2022年4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1.02±2.58个月,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21例,发生率为26.3 %。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前列环素、神经肽Y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36。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多伴随有前列环素、神经肽Y表达异常,可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前列环素、神经肽Y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存在相关性,两者预测近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0.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广泛的血管病变及皮肤和内脏的纤维化为特征,但其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证实,Wnt通路参与了SSc纤维化,但其在血管病变中的病理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采用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SSc小鼠模型,探讨Wnt通路在SSc皮肤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PBS 100 μL/d)、模型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浓度为 1 mg/mL 博来霉素BLM 100 μL/d)和治疗组(于小鼠背部皮下注射 1 mg/mL BLM 100 μL/d,同时腹腔注射Wnt及β-catenin的抑制剂 iCRT3 5 mg/kg·d),于造模第28 d处死小鼠。小鼠皮肤取材后,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到经BLM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背真皮、表皮厚度较对照组皮肤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模型组的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明显减少,脂肪层厚度变薄并被纤维组织包绕,模型组皮肤胶原沉积较对照组增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组织学层面鉴定α-SMA表达情况,发现模型组及治疗组α-SMA在皮肤组织中均高表达,α-SMA阳性表达在血管周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出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6及IL-17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提取皮肤微血管片段,通过q-PCR检测到模型组及治疗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β-联蛋白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皮肤微血管Wnt5A、β-联蛋白、α-SMA、col1A1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发现纤维化相关蛋白质α-SMA及col1A1在模型组表达升高,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表达下降(P<0.05),Wnt通路相关蛋白质β-联蛋白及Wnt5A在模型组表达明显升高,较之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提示,BLM能成功诱导小鼠系统性硬化症皮肤表型,Wnt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特异性Wnt通路抑制剂iCRT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下调细胞因子IL-6及IL-17,从而降低BLM诱导的小鼠皮肤微血管中的α-SMA及col1A1蛋白质表达,改善小鼠皮肤微血管病变,干预BLM诱导的小鼠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