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5篇
  免费   553篇
  国内免费   1609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诱导小麦-天兰偃麦草-黑麦三属杂种花粉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法国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天兰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 of Agropyron glaucum)的杂交后代中的中间类型3号和5号杂交。由此获得的三属杂种F_1性状介于亲本之间,兼有三属亲本类型的特征,呈中间类型。用马铃薯-Ⅱ培养基培养三属杂种F_1的花药,诱导花粉愈伤组织。将所获得的愈伤组织转入190-2培养基进行分化,已成功地诱导出一批三属间杂种花粉植株,并用Giemsa显带技术鉴定花粉植株的染色体组组成。  相似文献   
13.
小麂、黑麂、赤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工作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小麂(Muntiacus reeuesi)、黑麂(M.crinifrons)和赤麂(M.muntjak)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 ptonemal complex,SC)进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SC的平均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同有丝分裂细胞相应染色体的数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SC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绘制了三种麂的SC组型图。雄性黑麂减数分裂前期形成一个复杂的易位多价体,意味着其核型的演化过程涉及两次染色体易位和一次臂间倒位。 2.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同常染色体的有明显差异,如性染色体嗜银性较强,配对延迟等。XY的配对起始于早粗线期,在中粗线期,Y的全长均同X配对;XY-SC开始解体于晚粗线期。 3.在粗线期,X染色体未配对区域出现自身折叠,形成“发夹”状结构。这种“发夹”结构的形成,可能是在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通过不对称易位得到的重复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配对的一种细胞学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九连小蘖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与培养液的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氨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细胞生长曲线与培养液的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曲线恰成镜像关系。而细胞生长曲线与培养液的过氨化物酶活性变化的曲线相互平行。从而,可以通过监测培养液的电导率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来了解细胞生长状况,并可作为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生物量增长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小地老虎变态期脂肪体变化及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从四龄幼虫开始经预蛹和蛹的变态期及羽化为成虫后的脂肪体出现的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含量的变动,以及蛋白质颗粒的形成和消失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幼虫期的后期,脂肪体扩大成宽带状,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出现双核和多核。进入预蛹期,细胞内开始出现嗜碱性“蛋白质颗粒”,血细胞吞噬部分脂肪体细胞。蛹龄一天时,脂肪体转变成块状,细胞内充满大型蛋白质颗粒。在蛹龄5—10天内,“幼虫脂肪体”逐步崩解,围膜及细胞膜消失。至蛹龄12天时转变为预成虫,脂肪体细胞重新出现,并以气管分支为中心聚合成花朵状圆球体,再组成串状“成虫脂肪体”,仍充满蛋白质颗粒。幼虫期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至预蛹期则衰变成几种类型的蛋白质颗粒。(2)六龄幼虫在1—5日龄期间,每克脂肪体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在7.1—8.4毫克之间,随后逐步升高,至预蛹期达16.3毫克的峰值。蛹初期,雄蛹和雌蛹的含量分别增高到预蛹期的1.63和2.4倍。但在蛹龄2—8天内迅速下降到六龄幼虫期的水平。至蛹龄9—13天时间(包括预成虫),含量又突然猛增,雌蛹尤为显著。蛹期脂肪体细胞充满着的几种蛋白质颗粒,在羽化为成虫后的24小时内全部消失。在六龄幼虫期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20微克)作体壁处理,可使幼虫期延长4天,并使九日龄幼虫的脂肪体仍保持幼虫型状态。  相似文献   
16.
高成芝  冯恒光  赖其瑞   《广西植物》1988,(4):329-334
<正> 芸香科黄皮属(Clausena)植物全球约25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记载有9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区,以两广、云南种类较多;广西现知6种,民间大多作药用,黄皮和小叶黄皮在我国南部广泛栽培,果实供生食或加工,黄皮的优良品种为岭南佳果之一。目前正在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及进行化学成分和挥发油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181医院药理室,用大鼠进行动物实验,证明黄皮叶有降血脂作用。在研究黄皮属的分类时,某些种的形态特征很接近,叶的形状、大小变化大,在无花果的情况下更难区分,笔者试图从叶的解剖构造探讨种间的差异,为植物分类和生药鉴定提供依据,供临床用药及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蝌蚪红细胞微核率作为指示器研究明通河污水和用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的致突变性。蝌蚪在各种水样品中暴露7天。采心脏血制片。在对照组中,微核率分别为4.40‰和4.68‰。1/4明通河污水组诱发蝌蚪的微核率是17.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粪产碱菌对水稻根质子分泌作用及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小鼠骨髓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两个指标,测定大蒜匀浆滤液(GJ)对环磷酰胺(CP)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J灌胃处理小鼠能降低CP(30mg/kg)诱发的微核率,差异极显著(P<0.01)。用GJ处理小鼠,除了CP高剂量(30mg/kg)外,CP中和低剂量(3mg/kg和0.3mg/kg)所诱发的SCE率均受到抑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大蒜有较强的抗诱变能力,具修复染色体损伤和DNA错误复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吴杰  陈培熹 《生理学报》1992,44(4):340-346
Simple spike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PC-SS) was recorded with microelectrode. In the NCCVF (normalized cross-covariance function) histogram, spontaneous PC-SS does not show obvious peak. When the saphenous nerve is stimulated at lower intensities, which elicits the A-fiber input only, the discharge response (A-CED) consists of an early component with a latency of 16.7 +/- 0.9 ms and a late component with a latency of 270.8 +/- 12.8 ms. After A-fibers are blocked selectively by polarizing current, the stimulation at a suprathreshold strength for C-fiber evokes a characteristic response (C-CED) with a latency of 142.4 +/- 4.3 ms. However, the C-CED can not be evoked by the inputs of A- and C-fiber simultaneously. In NPSDF histogram, the spontaneous activities of PC-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high and the low peak group. The high peak group (n = 15) has a peak energy value of 15.7 +/- 4.7 x 10(-3) and peak frequency of 4.07 +/- 1.69 Hz. A-fiber input causes an increase of the peak value, while C-fiber input causes a decrease. The low peak group (n = 16) has a peak energy value 8.4 +/- 1.4 x 10(-3) and peak frequency of 3.67 +/- 2.90 Hz. Both A-fiber and C-fiber inputs cause an increase of the peak value, but the effect of A-fiber input was more promin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e C-fiber input can reach the cerebellar PC and elicit characteristic simple spike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