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精液液化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男性科门诊精液液化异常患者182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其中100例口服复方玄驹胶囊,82例口服生精胶囊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精子质量及精液液化状态。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少、弱精方面均较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精液液化异常方面,复方玄驹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较生精胶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玄驹胶囊对少、弱精子症并精液液化异常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2.
《生物学通报》2013,(9):34-34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唐氏综合征等很多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核糖核酸基因可遏制引发唐氏综合征的“多余”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这将有助于今后开发出防治此类遗传疾病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3.
《化石》2013,(4):7-8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的距今约11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是迄今在东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对于研究东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出现与演化具订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揭示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及演化过程中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aenic purpura,ITP)的发病特征,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深圳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系统,收集2009-2012年15例预防接种后ITP病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接种疫苗后ITP好发于≤2岁儿童,其中<1岁占66.67%,1~2岁占33.33%;男女性别比为1.14∶1.接种后≤1d发生2例,≥15 d发生3例,接种至发生的最短时间间隔为数小时,最长22 d.在报告预防接种后ITP病例中,涉及8种疫苗.其中乙型肝炎疫苗5例,占33.33%,发生率1.69/100万剂;其次是全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3例,占20%,发生率为3.84/106;麻疹-风疹联合疫苗2例,占13.33%,发生率3.50/106.接种第1剂后发生的4例,占26.67%;接种第2剂后发生的5例,占33.33%.15例ITP中,最终判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10例,占66.67%;偶合症5例,占33.33%.2009-2012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在0.25/106 ~3.84/106.结论 深圳市2009-2012年各类疫苗预防接种后ITP报告发生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预期发生率,应加强监测,并且对严重AEFI须建立规范的救治方案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5.
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情况,分析AEFI发生的原因,为改进疫苗质量和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荔湾区各预防接种门诊报告的AEFI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荔湾区开展预防接种的疫苗共82种(不同厂家和剂型),其中22种疫苗报告AEFI157例。接种共352723剂次,发生率为44.51/10万,其中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7.50/10万(占61.78%)、15.88/10万(占35.67%)、11.34/10万(占2.55%)。157例AEFI病例中,0~1岁儿童112例(占71.34%),0-7岁儿童156例(占99.36%)。AEFI发生率居前的疫苗为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白破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53.32/10万、203.94/10万、190.28/10万。结论广州市荔湾区2012年AEFI监测具有较高的覆盖性和灵敏度。荔湾区2012年AEFI以一般反应为主,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加强宣传、加强培训、加强管理,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6.
目的:归纳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的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6月间PACS存储的6817例图像资料,首先判定图像质量,然后记录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方式、胆囊管插入位置、胆管先天发育异常及其表现。结果:1590例存在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其中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发生率14.72%(787/5347),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发生率17.97%(961/5347)。包括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正常,胆囊管汇入位置异常575例,发生率10.75%(575/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正常,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749例,发生率14.01%(749/5347)。胆囊管汇入位置和肝门区胆管分支汇入状态异常并存212例,发生率3.96%(212/5347)。先天性发育异常即先天胆管扩张症54例,发生率1.01%(54/5347)。结论:肝外胆管解剖变异和先天发育异常复杂多样,MRCP能够准确显示大部分解剖变异种类及其毗邻关系,但是受图像质量及所罹患病种制约。  相似文献   
2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是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成分以及胞浆蛋白组成的网状物,它通过捕获致病微生物,抑制其扩散、灭活毒力因子以及清除病原体来发挥抗菌活性,中性粒细胞这种与其经典的趋化、吞噬作用不同的胞外杀菌方式发挥着重要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然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产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导致凝血异常、刺激血栓形成并为其提供支架,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促凝活性以及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有关。本文将就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及其与血栓形成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青州市2013—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青州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通过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青州市2013—2015年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个案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州市2013—2015年共报告AEFI 307例,其中一般反应305例,异常反应2例。报告发生率为36.72/10万剂次(307/835 973),其中,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37.78/10万剂次(305/807 393),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为7.00/10万剂次(2/28 583)。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最常见的为卡介苗淋巴结炎。报告的AEFI案例,主要集中在5—7月的高峰段,10月也出现一个小高峰;13个乡镇(办事处)均有AEFI数据报告,48 h内报告率、及时率、调查率均为100.00%,但是经过督导发现个别乡镇仍然存在漏报现象。男性187例,女性120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1岁149例,占48.53%,>1~<7岁组138例,占44.95%,≥7岁20例,占6.51%。有87.30%(268/307)的AEFI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所有AEFI病例均已痊愈。结论青州市AEFI主要发生在≤1岁婴幼儿、接种后24 h内。今后应当避免AEFI漏报,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150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终止早期妊娠。将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4 d作为对照组(n=75),14d作为异常组(n=75)。比较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中孕激素和h CG含量,分析两组患者孕激素和h CG含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月经周期、孕次、受孕天数、体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孕激素和h C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孕激素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P0.05)。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18 d、22 d血清hCG含量逐渐降低(P0.05);异常组在药物流产后10 d、14 d血清h CG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药物流产后18 d、22 d血清hCG含量低于药物流产后10 d、14 d,且药物流产后22 d低于药物流产后18 d(P0.05)。对全部样本的全部时点数据合并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孕激素和h CG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血清的孕激素、hCG含量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药物流产后10 d、14 d监测血清HCG值无明显下降提示有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能,联合监测孕激素、hCG含量有利于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预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筛选遗传性骨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相关的mi RNA,并研究两者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遗传性骨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首先应用mirwalk和《国际遗传性骨病分类标准》分析遗传性骨病的致病基因,根据筛选出来的致病基因利用mirwalk的10个预测mirna搜索引擎功能,搜索致病基因的相关mi RNA,并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分析mirna的靶向致病基因;再应用Cytoscape软件分析致病基因和相关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本研究中与遗传性骨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成骨不全类基因COL1A1、COL1A2等;第二类为骨密度降低类基因如ACVR1、ALX1等;第三类为骨密度增加类基因如CASR、DMTF1等;第四类为通过作用骨干参与骨密度增加的基因如TGFBR1、MYCN等。其中与成骨不全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26b、hsa-miR-19、hsa-miR-200c;与骨密度降低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38、hsa-miR-505;与骨密度增加关系最为密切的mirna是hsa-miR-196a、hsa-miR-200b、hsa-miR-19b。结论:mirna可通过调控遗传性骨病致病基因在其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提示上述mirna可能是成为遗传性骨病产前筛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