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对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的诊断价值,并对其临床特点和影像表现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一例脾外伤患者行宝石能谱CT扫描,观察肿瘤强化模式及能谱曲线表现。结果: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见单发或簇状多发富血供结节,大小0.64×1.14 cm~4.94×1.81 cm,动脉期呈"花斑状"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廓清程度趋于一致。能谱曲线示肝右叶包膜外、纵横裂区、脾区结节曲线斜率及走行趋势近似相同。结论:宝石CT能谱曲线斜率有助于腹腔自体异位脾种植诊断。  相似文献   
32.
刘敏  孙杉  李庆军 《生物多样性》2007,15(6):639-644
花柱卷曲性是一种见于姜科山姜属(Alpinia)和砂仁属(Amomum)植物中的独特的性二态现象, 具有这一性系统的植物, 其居群包括上举型和下垂型两种表型, 所有个体的雌雄性别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本研究通过操控授粉和花粉管生长两项实验, 探讨花柱卷曲性植物个体两性功能的隔离方式及其适应意义。云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操控授粉实验表明, 自花花粉对其异交率影响不显著(P > 0.05), 但可能由于自花花粉沉降导致胚珠贴现进而引起近交衰退, 操控条件下每果结籽数显著减少(P < 0.01)。云南草蔻和红豆蔻(Alpinia galanga)花粉管生长实验都显示无论对两种表型进行怎样的授粉处理, 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速率仅在柱头处于可授位置时表现出最大值, 与自交和异交授粉方式无关; 上举型植株上午花粉囊虽未裂但其内花粉已成熟。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不考虑花柱运动, 山姜属植物也具有异型雌雄异熟的特性。这一结果证实了花柱卷曲运动机制是通过互补式雌雄异位和异型雌雄异熟相结合形成的花部二态性, 异型雌雄异熟促进了异交, 而花柱运动的功能可能在于避免雌雄干扰。  相似文献   
33.
山莨菪(茄科)的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茄科的多数种类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点, 主要通过异花传粉结实; 但是, 一些物种或者物种内的部分种群或者个体却高度自交亲合, 转变为自交的繁育系统。该科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开花较早, 比其他晚开花的植物种类更加缺少有效的异花传粉昆虫。我们选择了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2个种群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目的是检验该物种的繁育系统是否在极端环境下由于传粉者的缺乏而发生了部分改变。研究发现,山莨菪的花不完全雌性先熟, 柱头和花药间的平均距离随着花开放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缩小, 但两者在多数花的单花花期结束时并没有发生接触。因此, 山莨菪花主要表现为适应异花传粉的雌雄异位特征。然而, 少数花 (4.9%)的柱头和花药发生接触, 为“自动自交”的传粉解除了空间隔离。2个种群的多数个体存在自交不亲和机制, 应具有异花传粉的繁育系统; 但是部分个体具有明显的自交亲和能力, 为自交提供了生理基础。高海拔种群的传粉昆虫主要是厕蝇(Fannia sp.), 它们在不同植株间的活动能够保证异花传粉结实; 同时该种群的部分个体存在“自动自交”。低海拔种群的主要访花昆虫是蚂蚁, 它们在花内的活动导致花粉在同一朵花内传递, 而引起“协助自交”; 而异花传粉昆虫厕蝇的访花频率则较高海拔种群低。两个种群的结实均由于异花传粉者不足而受到传粉限制。因此两种不同类型的自交机制为该早期开花植物异花访花昆虫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殖补偿。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Jmjd3和Ezh2在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软骨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8-10周龄小鼠为研究对象,按基因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实验组基因型为Jmjd3~(fl/fl)/Col2a1-Cre ~(ERT2),Ezh2~(fl/fl)/Col2a1-Cre ~(ERT2)或Jmjd~(3fl/fl)/Ezh2~(fl/fl)/Col2a1-Cre ~(ERT2);对照组基因型为Jmjd3~(fl/fl),Ezh2~(fl/fl)或Jmjd3~(fl/fl)/Ezh2~(fl/fl)。建立骨髓腔中插入固定针的稳定性胫骨骨折模型,于骨折术后3天、5天和7天腹腔注射Tamoxifen 3 mg/次/天。各组于术后3W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通过连续的X线影像学及HE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术后3周是判断小鼠骨折愈合情况的最佳时间点。X线片发现骨折术后3W时软骨细胞内Jmjd3被敲除小鼠的骨折线较对照组明显且骨化骨痂大小和密度均较低,HE切片显示骨化骨痂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软骨骨痂面积高于对照组;相反,X线片发现Ezh2被敲除小鼠的骨痂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密度高于对照组,HE组织切片显示Ezh2被敲除的小鼠的骨化骨痂的钙化程度更高,骨小梁更粗更密集。最后,X线片和HE切片均没有发现软骨细胞Jmjd3和Ezh2同时被敲除的小鼠与对照小鼠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以软骨细胞特异基因敲除小鼠为基础,我们首次发现Jmjd3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而Ezh2具有抑制骨折愈合的作用;并且发现Jmjd3和Ezh2对抗调节小鼠的骨折愈合过程,这些发现为骨折愈合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5.
周洲 《蛇志》1997,9(2):60-60,62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血症之一,若诊断不及时可因腹腔内出血而危及病人的生命,该病国内外报道均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1995年5月至1996年4月收治的异位妊娠1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发病相关因素 ①发病年龄;本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45岁,23岁~35岁106例,18岁~22岁12例,36岁~45岁7例.②婚育史;125例中未婚者23例,经产妇59例,未产妇66例,有人工流产史者93例.③宫内节育器(IUD)的情况;125例病人带宫内节育器26例.④腹部手术史:125例病人中25例有腹部手术史,其中剖宫产12例,既注异位妊娠做过手术的6例,输卵管结扎术后5例,阑尾  相似文献   
36.
葡萄糖激酶分布在体内多个脏器中,可感应葡萄糖和调节糖代谢激素,在稳定血糖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系 针对这一靶点而开发,能够通过葡萄糖浓度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和肝糖输出、促进肝糖原合成以及调控肠促胰素释 放等机制来稳定体内血糖水平,近年来已成为2 型糖尿病新型药物研发的热点。介绍现有葡萄糖激酶激活剂药物的开发策略、作用特点 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8例III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行缝合锚重建术后异位骨化发生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行缝合锚重建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对其临床一般资料、损伤程度及部位、膝关节活动度及异位骨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8位中Ⅰ度异位骨化4例,膝关节活动度73.75°~176.25°,平均125°,Ⅱ°异位骨化4例,膝关节活动度78.75°~157.25°,平均117.4°。在发生内侧副韧带异位骨化的8名患者中,仅有1名为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导致,其余7名患者中5名合并前叉或前、后叉韧带损伤,1例伴有胫骨髁间棘的撕脱骨折,1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4例合并胫骨或股骨髁骨折。结论:膝关节内侧异位骨化异位骨化的好发部位,其发生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8.
Filaggrin基因(FLG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q21.3,是一种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基因。Filaggrin基因翻译表达为聚角蛋白微丝蛋白前体(Profilaggrin),后者通过Kallikrein5(KLK5)的作用,生成聚角蛋白微丝蛋白(Filaggrin),维持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而Filaggrin被Caspase-14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继续发挥着保水、防紫外线的作用。FLG基因是易于突变的基因,其突变或者缺失致使Filaggrin生成减少,这正是一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该文就FLG基因的调控及Filaggrin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9.
一、骨再生的生物学1.骨骼的生长和发育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涉及很多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和增殖,虽然其过程复杂,却精确有序。在胚胎发育阶段,长骨先形成一个间充质细胞团块,然后软骨化形成软骨基质。随着发育的渐进,软骨细胞肥大,细胞外基质开始矿化,形成初级骨化中心。软骨细胞通过  相似文献   
40.
秦媚  韦艳芬 《蛇志》2010,22(2):160-161
输卵管绒毛膜癌是极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妊娠绒癌的5%以下。因所在部位的关系,易出现症状,但由于组织学特点.较易侵入血管而早期出现转移,因此,死亡率极高。现将收治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