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8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32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氯化锂对脓毒症大鼠的促炎细胞因子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10)、模型组(CLP组,n=20)、氯化锂干预组(CLP+Li Cl组,n=20),每组又分为8 h、16 h、24 h 3个时间观察点亚组,CLP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氯化锂干预组于CLP手术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Li Cl溶液(50 mg/Kg),假手术组和CL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组每只大鼠分别于术后8 h、16 h、24 h采集眼眶静脉血检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并记录术后24 h各组大鼠生存率。结果:与S组相比,CLP组及CLP+Li Cl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6和MDA的浓度上升,SOD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LP组同时间点比较,CLP+Li Cl组血清TNF-α、IL-6和MDA的浓度下降,SOD浓度升高;与CLP组术后24h生存率相比,CLP+Li Cl组生存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锂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实现提高脓毒症大鼠生存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缺血2 h再灌注48 h复制CI/R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以及丹参-冰片组,每组8只。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TTC)染法测定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以及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组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明显降低,脑梗死面积缩小,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MDA的含量显著降低,SOD的含量以及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且丹参-冰片组效果优于丹参组(P0.05)。结论: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合用均能发挥脑保护作用,且丹参冰片配伍发挥脑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丹参单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了2006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高压氧治疗的500例颅脑损伤手术或非手术患者,根据患者开始采取高压氧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A(入院后7d内)、B(7-30 d)、C(30 d后)三组,通过相应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FIM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高压氧治疗后,三组患者较治疗前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善,但A组在定向能力、专注能力、理解能力、复述能力、结构组织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自我照顾、转移、行走、交流、社会认知较B组、C组改善显著(P0.05),而B组与C组间认知功能各项评分、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优于B组73.89%的总有效率及C组70.00%的总有效率(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伤患者尽早的接受高压氧治疗其认知功能改善越明显,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4.
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s,HNFs)是一类分布在肝、胰、肠、肾等多个组织器官,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主要亚型为HNF1、HNF3、HNF4和HNF6等,这些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最终导致高血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NFs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对HNFs在T2DM发生中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研究新进展作以回顾性综述,旨在为认识T2DM发病机制及提出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架桥模型,为研究脊髓损伤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然后取大鼠前肢正中神经,并于半横断伤两端行正中神经架桥术。术后4周,左心室灌注固定取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FAP、RECA、NF-200;另一部分动物行单宁酸-氯化铁灌注;观察移植物内有无血管、血管内有无血流、血管与周边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外周神经架桥后4周,移植正中神经贴合于脊髓背侧1/2。移植神经内有RECA阳性的血管存在,而且有血流可以到达移植物内部,且神经纤维(NF-200阳性)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紧密。结论: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正中神经架桥术后,由宿主可以向移植物内长入新生血管,血管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存活及生长。本模型为较好的外周神经移植的存活模型,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SCV)以及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MCV、SC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MCV、SCV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效果显著,为神经损伤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一氧化氮 ( NO ) 是体内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血管收舒、血小板活性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反 应等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随着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和 NO 底物水平的动态变化,NO 生成的时间和 产量均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作用具有两面性。综述 NO 的产生与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及作 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硫化氢(H2S)是一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尤其在神经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神经调节剂, 也是神经保护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2S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它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简介脑内H2S生成途径,综述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9.
线粒体是细胞内制造能量的细胞器,它还负责各种细胞信号的整合,参与协调多种复杂的细胞功能.线粒体是动态变化的,连续不断地进行分裂与融合,这是其功能维持和增殖遗传的关键.在过去20年中,参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核心因子陆续被发现,它们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但是在形成分裂与融合复合物中的详细分子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动态变化,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平衡在细胞发育和稳态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动态变化失衡和功能失调,则会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这些研究的发现为探索线粒体生物学及与疾病的关系开拓了令人振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外源性的电磁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成熟的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以及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协同电磁刺激组(CCI+EMF)。CCI组和CCI+EMF组的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EMF组大鼠行外源性的全身性电磁刺激干预(脉冲波形,频率15 Hz,强度30 Gs),每天刺激6小时。在CCI模型构建的第0、3、6、9、12及15天对大鼠测试和比较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传导速率。结果:CCI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从CCI手术后的第3天即出现显著性降低,其6、9、12、15天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CI+EMF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在第9、12、15天显著高于CCI组大鼠(P0.05),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CI l组。结论: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的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