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和七一  余晓东  柳建平 《四川动物》2007,26(2):255-257,I0002
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具有已知蛇类中罕见的颈背腺及其毒液。肉眼观察发现腺体呈珠球状,8~13对腺体呈平行排列,腺体间隔分布;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腺体上无开口,无合成毒液的细胞器;实验表明毒液有神经毒性,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97.99mg/kg,SDS-PAGE电泳呈现4条蛋白条带。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颈背腺毒液很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辅助防御系统,增强DuvemoY腺毒液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62.
赵彩明 《蛇志》2007,19(3):197-198
毒蛇咬伤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次被毒蛇咬伤,特别是南方各省的农村山区等地,更是蛇害泛滥,严重危害和影响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毒蛇伤人后,蛇毒沿着人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运行全身,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如救治不当,会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现将红外线在蛇伤后期的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3.
李金荣  蓝海 《蛇志》2007,19(1):I0001-I0001
本大型专著是中国蛇协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蓝海医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陈远聪研究员共同主编,集国内外50余位专家、教授的智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对毒蛇、蛇毒、蛇伤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吴崇其研究员作“序”,定于今年上半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介绍本书的九大特点大型专著《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九大特点$中国蛇协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李金荣 $中国蛇协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蓝海  相似文献   
64.
张立明  王润秀  刘达恩  欧斌贤 《蛇志》2007,19(4):285-286
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手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多,最频繁,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损伤。我区地处祖国的南疆,蛇种繁多,部分居民有捕蛇的习惯,同时,随着近年来蛇毒在临床上治疗某些疾病的良好作用,饲养毒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人们接触毒蛇的机会更多,因此蛇伤时有发生,又以手部最为多见。据我科统计,自1998年至今,共收治蛇伤溃疡83例,其中31例发生在手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手部蛇伤溃疡患者,男24例,女7例,年龄6~74岁,平均29岁。农民21例,儿童2例,工人8例。蛇伤大部分发生在夏秋季。伤后入院时间3~23天,平均12天。溃疡面积最小0…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为其正确的分类处理提供细胞学依据。该研究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3株大鹅观草与蛇河披碱草(Elymus wawawaiensis,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杂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不育。亲本及杂种经I2-IK溶液染色后进行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显示Roegneria grandis和Elymus wawawaiensis的花粉可育,育性高达94.6%和90.5%;杂种F1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亲本花粉母细胞配对正常,均形成14个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为主,Roegneria grandis有频率很低(0.04/细胞)的单价体出现;杂种F1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形成6.46个二价体,变化范围为5~8;在观察的83个花粉母细胞中,有35.2%的花粉母细胞形成了7个二价体,形成6个二价体的细胞占42.59%,较少细胞形成8个二价体;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4.66个单价体,变化范围为10~18;平均每细胞观察到0.14个三价体;杂种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14.66 I+6.46 II+0.14 III;平均每细胞交叉数为9.83,C值为0.35。结果表明:(1)R.grandis与Elymus wawawaiensis有一组染色体组同源的St染色体组,另外一组染色体组不是St或者H染色体组,Roegneria grandis的染色体组组成不是St Stg;(2)较低频率的三价体(平均0.14个/细胞),可能是由于R.grandis的St和Y染色体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染色体易位等原因导致,对于Y染色体组的起源还需深入地研究;(3)在不同地理来源的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同源性不同,R.grandis与来自于北美的Elymus lanceolatus与E.wawawaiensis的St染色体组较与分布于亚洲的E.sibiricus和E.caninus的St染色体组同源性反而更高,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66.
王琦 《化石》2015,(2):50-65
<正>女王的行宫Queen's Xanadu沃伦顿大厅(Wollaton Hall)位于英国诺丁汉市西面三英里处的一座小山上,因毗邻山坡下的沃伦顿村而得名。这所华丽的大厦连同其周边790英亩土地均属于显赫的威勒比家族。尽管家族子弟们被册封为米德尔顿男爵,但他们的祖先却是靠着开采诺丁汉郡丰富的煤矿而掘得其  相似文献   
67.
以野生濒危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Fr.Schmidt ex Miq.)幼苗为试材,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100、200和300 mmol?L-1NaCl处理对其生长状态、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探讨珊瑚菜的耐盐机制和耐盐能力.结果显示,随着NaCl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珊瑚菜生长受到抑制程度逐渐加剧;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Chl a/b值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以300 mmol?L-1NaCl处理变化最为明显;同时,其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ETo/TRo)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光合机构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ABS)、最大捕光效率(TRo/ABS)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单位反应中心以热能形式耗散的能量(DIo/CSo)则先上升后下降.研究表明,珊瑚菜对NaCl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调节能力,可以耐受200 mmol?L-1NaCl以下的盐胁迫,而300 mmol?L-1NaCl处理就会对其光合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明显抑制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8.
中国小头蛇属(蛇亚目,游蛇科)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40号标本的形态研究,对中国小头蛇属Oligodon进行分类修订。四线小头蛇Oligodon taeniatus(Güther,1861)在中国没有分布,当初发表该纪录所依据的3号标本为紫棕小头蛇指名亚种Oligodon cinereus cinereus(Güther,1864);中国记录的管状小头蛇Oligodon cyclurus(Cantor,1839)应订正为束纹小头蛇Oligodon fascioatus(Güther,1864)。根据色斑、鳞被和半阴茎等综合特征,提出中国记录的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ocinctus包括2个物种,其中云南省陇川县标本为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cinctus(Cantor,1839),而西藏墨脱县标本是尚未明确的小头蛇属未定种Oligodonsp.,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提供中国分布的小头蛇属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9.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白条锦蛇Elaphe dione骨骼肌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骨骼肌、肝脏和肾脏中乳酸(LD)的含量.结果 表明,温度从10℃上升到35℃,SDH的活性先增高后降低,而LDH的活性和LD的含量随温度升高持续升高.说明白条锦蛇的能量供给方式与这种动物的喜好温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0.
汪玉如  汪志如  涂翔宇  吕霞 《蛇志》2011,23(2):122-125
本文对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进行分类学等研究,棕黑锦蛇被认为包含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laphe s.schrenckii)和赤峰亚种(Elaphe s.anomala),但也有学者将后者提升为种,即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有关该种分类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综合考虑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研究.作为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体形最大的蛇种,棕黑锦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研究极为有限,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过度利用导致野外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建议加强棕黑锦蛇生态学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