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一种由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侵染引起的重要土传病害,目前,对于影响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相对缺乏,其监测预警和防治难度依然较大,该病的灾变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主要植烟区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其中,以四川省会理市通安镇发病最为严重,发生面超过52%,发病烟田的烟株感病率超过46%,死棵率超过34%.同时,借助形态学鉴定的方法明确了从越西县、盐源县、德昌县、宁南县、会理市和会东县采集到的烟草根结线虫种类均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进一步对会理市2010—2020年同期历史旬平均气温和旬降雨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烟草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的会理通安镇,1—4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同期历史值,温度差为0.7~5.0℃,平均高出2.8℃, 2020年1-4月的累计降雨量较历史值高15%以上,5—8月的累计降雨量较历史值低4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烟苗移栽前较高的温度和较多的降雨以及移栽后较少的降雨是凉山州烟草根结线虫病严重发生的重要诱因.本研究...  相似文献   
72.
73.
六种湿地植物根际氧化还原电位的日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超  陈宗晶  陈章和 《生态学报》2014,34(20):5766-5773
在野外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氧化还原电位(ORP)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风车草(Cyperus flabelliformis Rottb.)、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Trin.ex Steud.)、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Jack.)Salisb.)、紫芋(Colocasia tonoimo Nakai.)和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6种植物在潜流人工湿地中的根际ORP及其日变化。6种湿地植物的根际ORP日变化曲线相似,均为双峰型,双峰值出现在11:00—14:00之间,最大值出现在14:00。各植物的根际ORP日变化基本在130—350 m V之间,以水鬼蕉的变幅最大,风车草和芦苇的变幅较小。不同植物的根际ORP有较大差异,风车草和紫芋的日平均值最大,显著高于鸢尾、美人蕉和水鬼蕉(P0.05);芦苇显著高于鸢尾和美人蕉(P0.05)。ORP与光照强度和气温呈正相关,尤与气温的正相关最为显著。ORP日平均值与植物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尤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相关性最显著。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植物根际ORP因不同植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有较大差异,后者与光照和气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扎龙湿地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预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昊  许士国  孙砳石 《生态学报》2006,26(5):1352-1358
使用扎龙湿地周边5个气象站1961~2000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风速的逐月数据,采用建立的经验模型计算了扎龙湿地区域1961~2000年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在IPCC数据发布中心4个GCMs模型(HadCM3、CCSRNIES、CSIRO-Mk2、CGCM1)未来60a气候情景下,预测了2001~2060年湿地芦苇沼泽的蒸散耗水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湿地区域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GCMs模型发布数据的计算结果在未来的3个时段内(2001~2020年、2021~2040年、2041~2060年)的平均值均大于前40a平均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上升是芦苇沼泽蒸散耗水变化的决定因素,二者升温速度的差异决定蒸散耗水的变化趋势,根据GCMs预测的未来气候情景,在研究区域最高气温上升1.1~3.5℃、最低气温上升1.2~3.9℃的情况下,芦苇沼泽蒸散耗水量将增加15%~22%,湿地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75.
1980—2005年中国东北木本植物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5年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木本植物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阐述了近25年来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5年,东北地区木本植物展叶初期主要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23d·a-1,枯黄初期主要表现为推后趋势,平均推后0.19d·a-1,生长季延长,平均延长幅度为0.30d·a-1;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5种木本植物(旱柳、杏树、小叶杨、榆树和紫丁香)物候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纬度平均每增加1°,展叶初期推后3d,枯黄初期提前1.35d,生长季长度缩短4.41d;东北地区植物展叶初期与2、3、4月的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4月气温对植物展叶提前的影响最大,展叶提前趋势平均为2.35d·℃-1;2月气温的影响最小,平均趋势为1.18d·℃-1。  相似文献   
76.
基于建立的河南尧山地区油松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分析了油松径向生长与该地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气温升高前后树木生长与平均最高气温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7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树轮年表的相关系数高达-0.64,是该地区油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气候变暖后树轮年表与9、10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与2、3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与4—7月平均最高气温间的相关性较为稳定。因此,重建了尧山地区1801年来4—7月平均最高气温,其方差解释量达40%(调整自由度后为38.9%)。过去216年的高温重建历史中经历了6个较暖的时期:1801—1825,1845—1853,1876—1889,1922—1944,1957—1975,1996—2013年和5个较冷的时期:1826—1844,1854—1875,1890—1921,1945—1956,1978—1995年,其结果与过去伏牛山龙池曼地区5—7月温度重建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周期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4—7月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存在着2—4年(ENSO周期)和35.23—48.47年的主要变化周期,小波分析发现在1920年前后气候由长周期变为短周期变化;空间相关分析显示重建的高温序列很好地代表了豫东平原地区的温度变化,同时也发现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850 hPa上空的温度有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豫东高温的波动可能与北太平洋海气振荡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山区森林管理及平原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服务数据。  相似文献   
77.
随着全球气温普遍的升高,高寒地区的季节长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农作物栽培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气温升高可栽培的农作物种类增多、生长成熟期缩短、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植株增高增粗等;另一方面农作物有可能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无法生存,而且高温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故高寒地区农作物栽培随着气候变化下的反应过程及应对措施成为国内外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在过去50 a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利用西北干旱区128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结合DEM数据和GIDS插值分析方法,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气温普遍升高,但变暖的幅度因季节和地域而存在差异,其中冬季增暖最为明显(0.506℃·10 a-1),夏季增暖缓慢;增温趋势最大区域主要在伊犁河谷、塔城等地区,天山东部和祁连山区变暖趋势也较大,天山中部及沙漠周边地区变暖趋势一般;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年和冬季降水增加显著,春季降水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秋季降水增加则比较缓慢;降水变化趋势山区最大,干旱区东部、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有下降趋势;近几十年来西北干旱区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导致冰川强烈的消融退缩,对干旱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沙尘暴频次减小主要与新疆和内蒙古等沙源区向暖湿化发展有关,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对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弱化作用.湖泊水位的升降、面积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79.
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黄蕊  徐利岗  刘俊民 《生态学报》2013,33(13):4078-4089
依据我国西北干旱区95个站点1951-2008年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法(EOF)、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剖析了西北干旱区气温场空间分布结构及多时间尺度下的变异规律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气温存在3a、9a及准12a主周期;气温场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为主(对总体方差贡献为30.93%),基于此将西北干旱区划分为北疆子区、南疆子区、河西子区、青海子区及内蒙古子区.全区44.8%的年份气温属正常范围,15.5%年份异常偏暖,3.4%显著偏暖,13.8%年份偏冷,显著偏冷和异常偏冷年份均为8.6%.自90年代以来,西北干旱区开始增温,2001-2008年温度正距平值达6.9℃,正距平年数由80年代40%上升至100%.西北干旱区97.9%的地区呈现增温趋势,其中94.7%的地区通过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96.8%的站点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温幅度为0.02℃/10a-1.21℃/10a;并形成了北疆以富蕴(1.09℃/10a),南疆以喀什(0.22℃/10a),东疆以巴里坤(0.76℃/10a),柴达木盆地以小灶火(0.81℃/10a),河西地区以松山(0.08℃/10a),内蒙古西部以吉诃德(0.03℃/10a)为中心的增温区.  相似文献   
80.
"蒸发悖论"在秦岭南北地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研究了气温、降水与ET0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对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着重对秦岭南北地区是否存在“蒸发悖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整体气温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1993年为突变年份,1960-1993年的降温速率和1994-2011年的升温速率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1960-2011年整体升温速率由北向南递减.(2)1979年和1993年是ET0变化的转折点,以1979和1993为界ET0经历了“升—降—降”的变化阶段.1960-1979年仅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0-1993、1994-2011和1960-2011年3个时段区域整体和各子区均发现了“蒸发悖论”现象.秋季后18a和52a整体以及冬季前34a和52a整体均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冬季最为明显.(3)近52年整体降水表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相较于年尺度,夏季降水与ET0逆向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年尺度上,太阳辐射(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潜热通量减少是造成ET0下降即“蒸发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季节尺度,春季ET0下降的主导因素为风速,其它季节均为太阳辐射(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