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小麦籽粒产量,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籽粒产量和WUE均较高.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92.
赤红壤植蔗坡地坡面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南方高强度、高频次降雨下赤红壤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的特征,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试验,通过测定自然降雨下赤红壤植蔗坡地坡面径流和溶解态氮磷流失量,探讨自然降雨下甘蔗种植对赤红壤坡面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9年和2020年,径流量分别为1111.3 m~3/hm~2和3269.4 m~3/hm~2,硝态氮(NO~-3-N)流失量分别为1.39 kg/hm~2和15.60 kg/hm~2,铵态氮(NH~+4-N)流失量分别为0.37 kg/hm~2和1.02 kg/hm~2,可溶性磷流失量分别为0.20 kg/hm~2和0.27 kg/hm~2。2019年和2020年植蔗坡地径流及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均集中在6月份,占流失总量的45%以上,硝态氮(NO~-3-N)是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79%以上。此外,2019年和2020年5月至8月,侵蚀性降雨场次分别为18次和23次,侵蚀性降雨量分别为407.8 mm和668.0 mm。(2)不同侵蚀性降雨条件下,植蔗坡地溶解态氮磷流失量及其...  相似文献   
93.
用遮阳网设置不同透光率(自然全光照的1%、3%、8%、12%和22%)处理,对不同光照条件下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幼苗形态指标(株高、冠幅、块根长、主根长、块根直径、茎基径、单株须根数和单株须根长)、干物质积累(不同器官干质量)和分配以及叶片性状(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透光率不同的条件下三七幼苗的形态指标、不同器官干质量及分配以及叶片性状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块根直径、单株须根长、单株须根数、不同器官(块根、须根、根、叶片和茎)干质量和植株总干质量均随透光率增大逐渐提高;株高在透光率22%条件下最高;冠幅和单株叶面积在透光率3%条件下最大;主根长、茎基径、根冠比、根质比及SPAD值均在透光率8%条件下最高;茎质比和叶质比在透光率3%和1%条件下较大;比叶面积随透光率增大逐渐降低。综合分析结果揭示:三七是一种典型的喜阴植物,种植过程中适当遮阳有利于其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其中透光率8%对三七幼苗生长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4.
灌溉对沙拐枣幼苗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5个灌溉梯度下(4.6、6.1、7.7、9.2、13.0 kg·株-1·次-1)沙拐枣幼苗氮素累积分配、利用和回收特征及其生长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灌溉量增加,沙拐枣幼苗整株氮素累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增加,但在最高灌溉量下沙拐枣幼苗出现严重病害。生长旺季干物质和氮素主要分配在同化枝中,平均分别占总株的39.5%和66.1%,随灌溉量增加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季末茎和老枝是干物质和氮素的主要累积器官,平均分别占总株的54.7%和47.8%,分配比例也随灌溉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沙拐枣幼苗具有较高的根冠比,增加灌溉量后显著下降。生长旺季沙拐枣幼苗具有较高氮素回收效率,平均为64.4%,灌溉后明显增加;季末平均为58.1%,灌溉后有下降趋势。在两个生长季平均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120.5和235.8g/g,增加灌溉量虽可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在最高灌溉量下氮素利用效率出现降低。由此可见,沙拐枣幼苗物质分配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可塑性,灌溉量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沙拐枣幼苗生长及氮素回收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中等灌溉量(7.7—9.2 kg·株-1·次-1)更有利于其生长及自身特性发挥。  相似文献   
95.
为深入了解南川木波罗构件种群生物量、比叶面积及叶干物质含量随苗龄叶龄的变化规律,以南川木波罗幼苗(1~5年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根、茎、叶等构件种群的生物量、SLA、LDMC差异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单株生物量随着苗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达显著性水平;(2)各构件生物量增加的幅度不尽相同,其中枝条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5年生幼苗与2年生幼苗相比达477.23倍,其余构件生物量为主干叶根;(3)枝条和主干的生物量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所占根比率变动较小而叶逐渐下降。表明植物体对各构件生物量投资的不均衡性,主要偏向于枝和主干;(4)SLA随着苗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当年生叶大于1年生叶;幼苗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随苗龄增加而增加,且1年生叶均高于当年生叶。  相似文献   
96.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旗叶水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设置畦长为10(L10)、20(L20)、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6个处理,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设置畦长为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4个处理.结果表明: 2010—2011年生长季开花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L80、L60>L100>L40>L20>L10,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为L80、L60>L100>L40.开花后11 d和21 d,旗叶水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为L80、L100>L60>L40>L20、L10;花后31 d为L80>L60、L100>L40、L20、L10.L80各区间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小于L100,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100、L40、L20和L10,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畦长处理.  相似文献   
97.
采用砂培试验,在2种CO2浓度(自然CO2浓度400μmol·mol-1和高CO2浓度700μmol·mol-1)和2种供氮水平(常氮15 mmol N·L-1和氮胁迫5 mmol N·L-1)下,研究了油菜营养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株高、根茎粗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加,其中,常氮条件下,根茎粗和地上部干重的增加幅度大于氮胁迫条件,株高和根系干重增加幅度则常氮条件小于氮胁迫条件;高CO2浓度下,根体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在2个供氮水平下均增加,而一级侧根数只在常氮条件下增加,根长只在氮胁迫条件下增加;高CO2浓度条件下,油菜各器官含氮量下降,其中,叶片和根系的含氮素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茎;高CO2浓度条件下,正常供氮时根、茎、叶氮素累积量均增加,氮胁迫时茎氮素累积量增加,而根和叶的氮素累积量减少;高CO2浓度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效率均增加,常氮条件下增加幅度大于低氮条件,其中,氮素利用效率对氮水平的响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杨树 苋菜间作系统,即株行距2 m×5 m(L1)和2 m×15 m(L2)在0(N0)、91(N1)、137(N2)和183(N3) kg·hm-2施氮水平下的土壤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对地表径流量、淋溶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 (单作苋菜);L1、L2地表径流量分别比L3降低65.1%、55.9%;L1、L2距林带0.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30.0%、28.9%,距林带1.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25.6%、21.9%;L1、L2土壤侵蚀量分别比L3降低65.0%、55.1%.对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中TN、NO3--N、NH4+-N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常规施氮(91 kg·hm-2)水平下,L1地表径流中TN、NO3--N、NH4+-N流失量较L3分别降低62.9%、45.1%、69.2%,L2较L3分别降低23.4%、6.9%、46.2%;杨树间作密度越大、距离林带越近,对土壤NO3--N、NH4+-N的淋溶损失削减作用越强.同一间作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表径流中NO3--N流失比例减少,NH4+-N流失比例增加;淋溶流失中
NO3--N、NH4+-N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 N3>N2>N1>N0.  相似文献   
99.
郑华斌  刘建霞  姚林  贺慧  黄璜   《生态学杂志》2014,25(9):2598-2604
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垄作梯式生态稻作(RT)和垄厢生态稻作(B)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传统稻作(CK)相比,RT的Y两优1号产量显著提高了28.7%,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16.1%,每穗粒数高6.8%,汕优63和黄华占的RT、B处理产量分别高24.3%和19.7%、12.0%和16.2%.RT的Y两优1号叶面积、抽穗前及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干物质量都高于CK,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粒重/叶面积分别比CK高8.1%、14.8%和15.8%,光合势比CK高32.2%,而净同化率则比CK低9.3%.
  相似文献   
100.
放牧干扰对荒漠草原植物叶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慧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2991-2996
以宁夏退化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牛心朴子、乳浆大戟、甘草和牛枝子为对象,分析放牧干扰对植物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 LDMC)、叶面积和叶干质量等叶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对环境改变的响应和适应对策.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牛心朴子、乳浆大戟、甘草和牛枝子的SLA总体呈显著降低的趋势;SLA在不同放牧强度间差异显著,而LDMC则无显著差异.不同植物的叶性状相关性存在差异,牛心朴子和甘草的SLA和LDMC呈显著负相关,而乳浆大戟和牛枝子的SLA和LDMC呈正相关.牛心朴子、甘草、乳浆大戟和牛枝子的SLA对生存环境改变的反应比LDMC更敏感.植物的SLA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植物资源利用对策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