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5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的25种主要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DW、LDMC、LA、LT、SLA和LTD在乔木层8种植物之间以及灌木层17种植物之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DW、LDMC和LT,灌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SLA,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LA和LTD的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叶性状相关性除LTD与LDMC和LA,SLA与LA不一致外,其他性状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叶性状指标中,DW、LDMC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乔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生长环境干湿程度适应的能力,具有"缓慢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SLA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灌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木聚糖(xylan)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极其丰富,在农作物和农林剩余物中大量存在。随着能源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对木聚糖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木聚糖酶(xylanase)是可以将木聚糖降解为低聚木糖和木糖的一类水解酶,近年来,为了实现木聚糖酶的高产、高酶活表达,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木聚糖酶异源表达(heterologous expressio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3.
刘增亮  汪茜  宋娟  周双云  车江旅  陈廷速 《菌物学报》2019,38(11):1958-1964
为筛选得到优良植物病害生防菌,对广西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种植区健康生姜根系和叶片中的共生真菌进行了组织分离,以生姜茎腐病菌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和香蕉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发酵液菌落直径法试验进行筛选评价,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生防效果最好的共生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生姜植株共分离得到34株共生真菌,其中根系分离22株,叶片分离12株;对峙培养发现有6株共生真菌对生姜茎腐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BM-11拮抗作用最强,对生姜茎腐病菌抑制率达到93%,对香蕉枯萎病菌抑制率达到82%;SBM-11的发酵液对生姜茎腐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3%,与其他菌株发酵液抑制效果相比差异明显;结合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SBM-11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极具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994.
孔爽  赵蕾 《菌物学报》2019,38(4):513-520
明确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能够为进一步探索嗜铁素在生防和促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在对sidA基因进行定位、结构分析和RT-PCR检测的基础上,利用double-joint PCR技术构建基因敲除载体,经聚乙二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潮霉素初筛、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获得突变株,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获得2株性能稳定的敲除突变体?sidA1和?sidA2。与野生型相比,?sidA1?sidA2的嗜铁素产量在5d时分别下降了38.67%和36.65%;孢子萌发率在12h时分别下降了45.33%和47.47%;产孢量在10d时分别下降了33.01%和41.02%,且突变株在受NaCl、KCl、SDS等胁迫时的抗性较野生型降低。表明sidA基因的缺失降低了嗜铁素产量,抑制了菌体的生长以及对胁迫因子的抗性,sidA基因是影响棘孢木霉嗜铁素产生的关键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是我国特有的蒺藜科(Zygophyllaceae)强旱生小灌木,因其起源古老、抗逆性强,所以可作为生物多样性起源和环境演变研究的理想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Illumina双末端测序技术对四合木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建库测序和分析。选取蒺藜目及牻牛儿苗目共计30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与四合木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四合木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06259bp,其中反向重复区(IR区中)有7种基因,包括4种PCG基因,3种tRNA基因。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98种基因,包括65种蛋白编码基因、29种tRNA基因与4种rRNA基因。生物信息学表明,在四合木中共搜到92个SSR位点,其中包括74个单核苷酸重复基序,7个二核苷酸重复基序,1个三核苷酸重复基序,9个四核苷酸重复基序和1个五核苷酸基序。没有发现六核苷酸,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在四合木的叶绿体基因组SSR中占比为80.1%。通过MEGA软件采用近邻结合法(neighbor-joining,NJ)对四合木等31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四合木与蒺藜科三齿拉雷亚灌木为最近的姐妹种,其次为牻牛儿苗科智利白桦植物亲缘关系较近,与牻牛儿苗科天竺葵属和牻牛儿苗科高桂花属亲缘关系最远,说明四合木属于蒺藜科物种,这对于四合木的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6.
报道在重庆首次发现的中侏罗世木化石群。化石产地为綦江区古南镇文龙村马桑岩,地层层位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木化石表面碳化,内部硅化、褐铁矿化。化石经磨片后显微镜观察,可确定为松柏类植物木材。该木化石群不仅是四川盆地地层新层位发现的木化石,且增加了我国南方侏罗纪木化石分布范围。该化石群反映了中侏罗世该地区的干燥气候,对研究当时的古气候与古地理以及沉积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为了了解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枯死树木结构特征,对百山祖5 hm2固定样地的10个优势种群10年间的枯死木和现有活立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枯死木龄级呈"倒J型"分布的种群有厚叶红淡比、水丝梨、凸脉冬青、褐叶青冈、短尾柯、多脉青冈、亮叶水青冈、木荷等8种,而麂角杜鹃和石灰花楸则呈中峰型曲线分布(高峰出现在Ⅱ龄级)。枯死木主要集中在Ⅰ~Ⅲ龄级。(2)群落各优势种群的枯死比例在Ⅰ龄级最大,短尾柯和麂角杜鹃在Ⅰ龄级的枯死比例分别高达50.00%和47.61%。随着龄级的增大,枯死比例下降,在Ⅳ龄级以后各优势种群的枯死比例发生变化。平均枯死比例最大的是石灰花楸(30.42%),最小的是亮叶水青冈(13.70%)。(3)在种群活立木密度较大的生境,其枯死木密度也较大。水丝梨在沟谷的枯死木密度较大,多脉青冈在4种生境中的枯死木密度差别不大,其余8个种群都表现出枯死木密度在山脊大、沟谷小的特点。石灰花楸在陡坡(42.86%)、凸脉冬青在沟谷(29.78%)的枯死比例较大,亮叶水青冈在山脊(12.40%)的枯死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楤木皂苷(total saponins extracted from Aralia taibaiensis,s AT)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1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影响。方法: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再灌注3 h复制MI/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 AT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伊文思蓝(EB)、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TTC)双染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 AT中、高剂量组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并显著降低血清中LDH、CK-MB及MDA的含量,同时使得血清中SOD、CAT和GSH-Px的活性增加。且所有给药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也小于模型组。结论:s AT对大鼠M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999.
连翘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是连翘基因资料非常匮乏,限制了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本研究以连翘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器官的混合样品作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 SeqTM 2500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3164327条干净数据(clean reads),总碱基数为4678791021 bp.Clean reads经de novo组装后获得45112条unigenes.进一步利用五大公共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注释了28699条unigenes.其中,473个基因参与了连翘次生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包括81个与苯丙氨酸和苯丙烷代谢相关的基因.对这81个基因的分析表明,有4个基因编码苯丙氨酸脱氨酶,1个基因编码肉桂酸4-羟化酶,2个基因编码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这3个酶催化了连翘中主要药用活性物质苯乙醇苷和木脂素前体肉桂酸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此外,还发现了2个松脂醇-落叶松树脂醇还原酶和1个开环异落叶松脂醇脱氢酶编码基因,这2个酶是木脂素合成的关键酶.最后,分析了长度在1 kb以上的12721个unigenes的基因结构,检测到3199个SSR位点,并对其中40个位点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不仅为连翘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信息,而且为连翘遗传多样性研究、指纹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以10个藕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根状茎表面的铁膜厚度及化学组成。结果显示:总Fe含量最高的是‘尖头白荷’,其次是‘鄂莲6号’和‘温州山东藕’,最低的是‘鄂莲7号’和‘苏州花藕’;根状茎表面的铁膜中Fe(Ⅲ)和Fe(Ⅱ)分别占总Fe含量的64.1%~85.8%和14.2%~35.9%。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铁膜表面呈絮状或颗粒状;能谱分析(EDX)检测到铁膜中存在Fe、C、O、Al、Si,随着铁膜增厚还在‘尖头白荷’根状茎表面的铁膜中检测到K、P和Ca。本研究通过对藕莲根状茎表面的铁膜特性及成分比较,发现供试的10个品种中‘鄂莲7号’和‘苏州花藕’属于铁膜低沉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