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1.
温放  符龙飞  韦毅刚 《广西植物》2012,32(5):571-578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试验,对两种广西特有的桂林小花苣苔和阳朔小花苣苔的传粉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报春苣苔属植物花期从7月底至8月初;单花花期内花粉具有较高的活性,最高可达92.6%和94.5%;柱头可授性最高时可达90%和95%;花粉/胚珠比率(P/O)分别为110.28±17.45和229.65±18.00;柱头与花药之间存在着空间隔离,可防止自花授粉;在单花花冠裂片张开后第3天,花药开始散粉,但雌蕊在花朵刚开始开放时已伸长,待第3天时柱头已伸长到位于花冠筒口部,高于花药,便于接受异花花粉;该两种植物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两种报春巨苔属植物均高度自交亲和,但很难发生自发的自花授粉,必须依靠外力,因此传粉媒介对于结实率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下基本不发生自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结实率明显低于两种人工授粉的结实率;小蜂和淡脉隧蜂是目前已知仅见的两种传粉者。  相似文献   
32.
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种子萌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野外设置样方调查和室内萌发试验,研究小花山桃草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繁殖分配以及种子萌发特点。结果表明:(1)小花山桃草根、茎、叶、花(果)序生物量与植株高度之间以及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幂函数模型或线性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2)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的比率表现为茎>花序>叶>根;(3)小花山桃草的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都随植株个体的增大而增加;(4)小花山桃草个体大小和繁殖投入之间为线性关系,而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之间为幂函数关系;(5)小花山桃草存在一个较小的繁殖阈值(0.6043g);(6)小花山桃草种子在有光照(12h)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均可达到85%以上;未经贮藏的种子不萌发,低温沙藏(1~2℃)和室温干藏(14~32℃)一个半月种子萌发率分别可达92.5%和79%;低温沙藏时种子即可发芽,且发芽率可达61%。在研究地区,小花山桃草几乎整个生长季都可萌发,甚至初冬还有幼苗产生。小花山桃草构件生物量结构和繁殖分配特征、种子萌发特点等都有助于其入侵能力的提高,是其成功入侵我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张昌容  郅军锐  莫利锋 《生态学报》2012,32(18):5646-5652
南方小花蝽是多种猎物的天敌,为评价西花蓟马、二斑叶螨、蚕豆蚜和腐食酪螨饲养南方小花蝽的效果,研究了南方小花蝽取食四种猎物时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取食腐食酪螨时若虫只能发育到5龄,4龄若虫累计存活率仅为6.8%。其它3种猎物均可使南方小花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南方小花蝽取食西花蓟马时生长发育时间最短,繁殖率最高;取食二斑叶螨时生长发育时间最长,繁殖率最低。取食西花蓟马的南方小花蝽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猎物。用3种猎物连续饲养南方小花蝽两代,以蚕豆蚜和二斑叶螨为猎物时南方小花蝽的未成熟期、成虫的寿命、繁殖情况和生命参数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都有所不同,但以西花蓟马为食料时南方小花蝽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供试猎物中西花蓟马对南方小花蝽实验种群的增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34.
小花山桃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石蜡切片法对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进行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入侵和蔓延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根的次生结构中次生木质部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整个横切面的2/3,导管数量多,平均达138.25个,管腔大,管径为85.37 μm;根和茎的木栓层均较发达,由6~7层扁平细胞组成;根和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存在大量含针晶细胞;小花山桃草的叶具典型的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表皮为复表皮,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上表皮气孔密度为180 mm-2,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66 mm-2;栅栏组织为双栅型,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小花山桃草的解剖结构对干旱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根据其它植物Act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以拒盐型盐生植物小花碱茅根部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Actin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UCm-T载体,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注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长约600 bp,编码198个氨基酸;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其它植物Actin基因序列同源性均在84%以上,与其它肌动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36.
光周期和温度对东亚小花蝽滞育形成和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亚小花蝽在北京地区为多化性兼性生殖滞育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田间9月下旬大部分雌成虫进入滞育状态。短光周期是诱导其滞育形成的主导生态因子,高温具有抑制滞育的作用。若虫期是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若虫期连续接受短光照其滞育率明显提高。长光周期是东亚小花蝽解除滞育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温可缩短解除滞育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37.
小花鬼针草的染色体数目及其自然多倍体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传吉  丁作超  徐维芬   《广西植物》1994,14(2):174-176
本文对小花鬼针草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和计数,并对其染色体倍性和有关的细胞学及分类学等问题略作讨论,旨在为药用植物的分类、品种鉴别和育种实践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笔者观察到的小花鬼针草的体细胞染色体除了2n=48国外已有报道外,其中2n=24,36,72,84和96的二倍体、三倍体、六倍体、七倍体和八倍体等多倍体系列均为首次报道,此外2n=22,26,42和47等体细胞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变异,迄今也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38.
39.
米蛾卵饲养东亚小花蝽的关键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71-977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作为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替代饲料的饲养效率及其对米蛾卵的取食量等,探讨了成虫最佳饲养密度和最佳产卵基质等繁殖关键技术点。结果发现,东亚小花蝽取食米蛾卵可以满足全世代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雌均产卵量为70.5±4.2粒,种群指数为22.18;东亚小花蝽雌成虫一生需要取食米蛾卵183.8±5.4粒;以每对成虫50 cm3的空间密度饲养东亚小花蝽成虫时,其单雌产卵量最多(70.2±3.2粒),与雌成虫单头饲养时的产卵量(70.5±4.2粒)相近;在供试的四种产卵基质中,东亚小花蝽偏好选择白芸豆Phaseolus Bulgaris嫩茎和具叶柄叶片作为产卵基质,其卵的孵化率可达91.76%,显著高于发芽的蚕豆Vicia faba种子和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嫩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东亚小花蝽的规模化饲养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协同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78-982
在温室内,试验观察了单独释放和组合释放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两种天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与不释放天敌的空白对照相比,单独释放东亚小花蝽处理对烟粉虱卵、若虫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释放后第1周, 东亚小花蝽处理及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组合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87.1%、89.3% 和73.9%、78.3%, 两周后的控制效果分别为72.7%、6.9% 和64.8%、57.2%;而丽蚜小蜂的处理在释放天敌后第1周和第3周,对卵的控制效果分别为3.5%、80.3%,第3周对若虫的控制效果为75.7%。在相同数量天敌条件下,东亚小花蝽和丽蚜小蜂的组合处理较天敌单独处理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