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为探讨海藻养分吸收能力并以高效养分过滤器筛选为目标,以N饥饿和N饱和的石莼为材料,研究了3种光照及温度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N素营养限制状态下石莼NO3-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N饱和条件下,随着光照的增强,石莼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也增加;30℃条件下,光照强度的增加虽然使得其最大吸收速率提高,但Vmax/Km在中等光强下最大;20℃最有利于石莼对NO3-的吸收。N饥饿条件下,石莼对NO3-的吸收速率显著大于非饥饿状态。在10℃和20℃条件下,呈现与N饱和条件下相似的规律,但在30℃条件下,中等光强石莼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最高。在10℃和20℃条件下,增加光强促进石莼对NO3-的吸收,但30℃条件下光强的增加并未起到促进作用。饥饿状态下的石莼的NO3-吸收速率较高,当石莼吸收NO3-饱和时,依然可以以较低的速率继续吸收环境中的NO3-。  相似文献   
72.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利用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FACE) 技术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冬小麦宁麦9号不同生育期N含量、吸收、分配和N效率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CE处理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N率显著降低,降幅达4.4%~13.4%;不同生育时期吸N量显著增加(7.4%~25.4%),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前、后期;不同生育时期茎鞘的N积累能力相对增强,叶片N积累能力相对减弱,而对麦穗N积累能力的影响因生育进程而异;FACE处理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物质生产效率(5.5%~10.3%)、成熟期N收获指数(16.3%)和N籽粒生产效率(9.3%)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施N肥,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含量和吸收量呈增加趋势,使N效率呈下降趋势,而对N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3.
植物环核苷酸门控通道(CNGC)基因家族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核苷酸门控通道(CNGC)是近年来被确认的在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离子通道基因家族。文章就近年来植物中CNGC基因的种类、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74.
【背景】小肠黏膜微生物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日粮添加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和低聚甘露糖(manno-oligosaccharides,MOS)能够调控猪的大肠菌群结构,但关于其调控小肠黏膜微生物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体外发酵法探究猪空肠黏膜和回肠黏膜微生物发酵GOS和MOS的规律。【方法】以生长猪的空肠黏膜微生物和回肠黏膜微生物作为接种物,以GOS和MOS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在发酵0、6、12、24 h时采样测定总菌数量、pH、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NH3-N)、菌体蛋白(microbial crude protein,MCP)和有机酸,在24 h收集微生物提取DNA进行细菌定量分析。【结果】在24 h时,回肠黏膜组的NH3-N浓度显著低于空肠黏膜组,而MCP浓度显著高于空肠黏膜组(P<0.05)。在发酵的前6 h各组pH无明显变化,有机酸积累较少。在12 h时,MOS组的乳酸、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产量显著高于GOS组(P<0.05),此时只有回肠黏膜组有少量丙酸产生。在24 h时,MOS回肠黏膜组乳酸产量最高而pH值最低(P<0.05)。相较于MOS组,GOS组显著提高了丙酸的产量(P<0.05)。相较于GOS组,MOS组显著提高了乙酸的产量,在空肠黏膜组中显著提高了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产量(P<0.05)。定量结果表明,在24 h时,各处理组的厚壁菌门数量都接近总菌数量,属于优势菌门。相较于MOS组,GOS组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和普拉梭菌细菌的数量,提高了空肠黏膜组中Clostridium cluster IV和回肠黏膜组中Clostridium cluster XIVa的数量(P<0.05)。相较于GOS组,MOS组显著提高了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属的数量,提高了回肠黏膜组中罗氏菌属的数量(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微生物对GOS和MOS具有不同的发酵模式,主要表现在有机酸的产生和促进细菌的增殖方面。GOS具有产丙酸优势,提高了拟杆菌门和韦荣氏球菌属的数量;MOS促进了乙酸的产生,提高了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75.
为揭示长期淹水环境下基于形态、生物量和养分的河竹鞭根系统的生长策略,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江河湖库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和淹水处理3、6、12个月的河竹一年生竹鞭及其根系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了河竹鞭和鞭根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及鞭根系统的养分吸收与平衡.结果表明: 长期淹水对河竹鞭节长、鞭径和土中根根径并无明显影响.淹水3个月整体上对鞭的形态特征影响小,水中翘鞭较少,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根的生长.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水中鞭、根大量生长,同时促进了土中鞭、根的生长,但土中、水中鞭生物量和土中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变化并不明显,而水中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水中根生物量/土中根生物量显著升高,体现出河竹可以通过鞭根系统的生长调节和生物量合理分配来逐步适应淹水环境.长期淹水整体上降低了河竹土中根的根系活力,抑制了土中根对养分的吸收,但对土中根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影响较小,而使水中根的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养分化学计量比产生明显的适应性调节,N/P升高,N/K和P/K降低.水中根不仅起到氧气吸收功能,还具有较强的养分吸收功能.这是河竹有效适应淹水环境的生长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牦牛肠源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3(嗜酸乳杆菌)对其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及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将10头健康牦牛(2~2.5岁)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益生菌组和空白对照组,益生菌组在饲料中添加2×109CFU·kg-1L.acidophilus L3,饲喂28 d后取其小肠样品,ELISA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SIg A、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L.acidophilus L3可有效增加试验组牦牛肠道SIg A的分泌量(P<0.05),组内比较发现SIg A在回肠含量最高,其次为空肠和十二指肠。IL-2、IL-4、IL-6在试验组小肠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小肠IFN-γ的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证实L.acidophilus L3可提高牦牛肠道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7.
利用2000-2008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15A2(fPAR)与空间插值的气温和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数据,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植被时空动态,主要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灌丛草原、热带草丛和农田4种植被fPAR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研究区植被的fPAR平均为47.58%,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格局.(2)研究区87.34%的区域植被fPAR变化不显著.(3)fPAR能够反映植被时空动态,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fPAR的动态变化表明,不同区域的各植被生长年际变化各有差异,其所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8.
日前,日本东京大学研制成功一种能拍摄软骨和癌组织图像的新型X光机。众所周知,传统X光机用于拍摄容易吸收X射线的骨骼和脏器影像,但吸收X射线很少的软骨等难以拍摄清楚的图像。  相似文献   
79.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可能与土壤中累积的酚酸存在密切的关系。土壤氮素供应是决定杨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而硝态氮是土壤无机氮化合物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酚酸作用下杨树对硝态氮的吸收利用对于揭示酚酸化感机理、明确林地改良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欧美杨‘I-107’ (Populus × euramericana ‘Neva’)水培苗为试验材料, 采用改良Hoagland营养液培养, 以二代杨树连作人工林土壤酚酸的实际含量为参照浓度(X), 设置5个酚酸浓度水平(0, 0.5X, 1.0X, 1.5X, 2.0X), 分析不同浓度酚酸混合物对杨树硝态氮吸收利用的影响。分别在酚酸处理后第1、5、10、20、30和40天测定分析与硝态氮吸收利用密切相关的生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酚酸处理导致根系伤害度明显提高, 根系活力受到酚酸物质的明显抑制, 处理后第40天各处理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 48 h动态测定发现酚酸物质对硝态氮的吸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 处理后第40天, 低浓度酚酸(0.5X, 1.0X)导致硝态氮在植株体内发生积累, 而高浓度酚酸(1.5X, 2.0X)导致植株硝态氮含量下降; 酚酸物质明显抑制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 处理后第40天各处理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 酚酸物质处理后期则引起亚硝态氮含量的升高。酚酸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杨树水培苗硝态氮的生理效应关系可以用多元线性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对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64只220-30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1组(n=8),仅行剖腹关腹手术;A2组(n=12):12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无SNP干预;A3组(n=16):16对大鼠随机作为供受体行同种异体节段小肠移植,SNP加入灌注液进行供肠灌注。采用前述3。组动物模型再灌注5小时肠造口标本,TUNEL法检测小肠蜡块标本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A1组(3.86±4.74%)相比,A2(22.44±10.94%)、A3组(17.12±8.44%)小肠粘膜的细胞凋亡指数均有显著增高(P〈0.05),A3组较A2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小肠移植导致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外源性NO供体SNP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植入小肠的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减弱粘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