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脓毒症组38例患儿(严重脓毒症组16例、非严重脓毒症组22例)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非脓毒症组的40例患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症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计数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CRP水平对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显著高于WBC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均显著高于CRP和WBC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非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CRP水平及WBC计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CT可作为敏感性的鉴别诊断患儿脓毒症的血清学指标,其效果优于CRP和WBC计数。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我院共收治6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思连康联合小儿康,对照组加用杜拉宝治疗儿童腹泻.观察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和粪便白介素6和8(IL-6和IL-8)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的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及大便细胞因子IL-6和IL-8均有降低,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思连康联合小儿康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93.
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易患各种类型的腹泻病,严重影响了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上千万儿童死与急性腹泻。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造成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加,常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同时其副作用也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抗生素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笔者采用了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4.
肠套叠是某段肠管及其系膜进入邻近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多发生于健康婴儿.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急性肠套叠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多发生于肥胖儿[1].我科从2002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急性肠套叠患儿86例,其中30例进行手术治疗,66例经空气灌肠复位.均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5.
小儿霉菌性肠炎多在机体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条件下发生.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院自1997年9月~2003年9月应用贝飞达、制霉菌素、思密达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50例,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泛福舒胶囊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B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发作期BA患儿8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泛福舒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泛福舒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泛福舒胶囊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PEF(呼气峰流速)、FEV1,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血清IL-4、IL-5、IL-12、IFN-γ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EF、FEV1、CD3~+、CD4~+、CD4~+/CD8~+、IL-1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CD8~+、IL-4、IL-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泛福舒组PEF、FEV1、CD3~+、CD4~+、CD4~+/CD8~+、IL-12、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IL-4、IL-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泛福舒组总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泛福舒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泛福舒胶囊辅助治疗可更有效提高BA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肺功能,增强其免疫防御能力,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内因胃食管反流病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内,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4 h食管下段p H值监测、电子胃镜检查和内镜下黏膜活检。结果:研究对象用药前后呕吐、恶心、反酸、上腹痛、烧心、胸骨后痛、咳嗽、气喘等八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 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总PH4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以及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85、40.862、47.710、21.806、53.508,P0.05);与治疗前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有1例存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未能恢复,28例存在不同程度改善,43例完全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75,P0.05);不良反应出现5例(3例轻微腹泻、2例轻微腹痛),发生率为6.2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小儿胃食管反流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纳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根据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孟鲁斯特纳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制剂玉屏风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及白介素23(IL-23)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gA、IgG水平均升高(P0.05),IgE、IL-6、IL-17及IL-23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IgA、IgG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IgE、IL-6、IL-17、IL-2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孟鲁斯特纳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可能与其影响机体血清IgA、IgG、IgE、IL-6、IL-17及IL-2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本研究采用米派乐与便秘通对比治疗儿童便秘并观察其疗效。米派乐组治疗 4 0例 ,总有效率 97.5 % ;便秘通组治疗 38例 ,总有效率 81.6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说明米派乐治疗便秘疗效优于便秘通。对便秘患儿应用双歧杆菌及双歧寡糖混合制剂 (米派乐 )与中药制剂便秘通比较进行效果观察。方法 :78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及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仅服用试验药和对照药 2周。结果 :米派乐组治疗 4 0例 ,总有效率 97.5 % ,便秘通组治疗 38例 ,总有效率 81.6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微生态制剂米派乐治疗小儿及儿童便秘有效 ,并且其治疗效果优于便秘通  相似文献   
100.
小儿突发性遗尿症的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科遗尿症是世界性疾病,它对小儿的心智和性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对近年门诊的3~14岁突发性(6个月内)不能自觉地控制排尿的儿童15例作回顾性病因分析和治疗探讨。15例患儿以男孩居多(12例,达80%),女孩3例(20%),男∶女为4∶1,无脑部、肾脏、内分泌及类似家族史。病程为一周至六个月。临床特点:遗尿为一时性有时夜间遗尿1~2次,时而消失,时而再现,个别除夜间遗尿还伴有日间尿失禁。经临床作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微量蛋白测定、空腹血糖、头部及腰骶部X线摄片、脑电图、五官科检查,排除脑部、肾脏、糖尿病、鼻岬肥大等异常所致遗尿的可能性。结果:5例包茎,3例X线摄片骶椎部隐裂(第3骶椎),2例夜间有蛲虫从肛门爬出,5例无任何阳性体征唯有局部痒感主诉。 病因归类为:少数为脊髓或膀胱等器质性疾病引起,如脊柱裂可因先天畸形影响腰骶部脊髓神经而致尿失禁;多数为神经官能性紊乱,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和部分内因(包茎、蛲虫、局部分泌物积聚、过分清洁所致局部充血等)偶然起作用,使大脑产生一定强度的兴奋灶导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功能失调而不自觉排尿。治疗以针对病因,除器质性外,更应重视心因性。加强少年儿童精神道德教育并列入儿科当前又一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