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9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1.
12.
13.
两种苹果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捕效率比较及地面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甘肃省高台县通过对三角胶粘式和水盆式这2种类型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诱捕器的田间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诱捕效率上存在的明显差异。在苹果蠹蛾密度较低的条件下,三角胶粘式诱捕器平均日诱捕量为2.50只,比水盆式诱捕器高出近2.84倍,最早监测到成虫的时间也比水盆式诱捕器提前3~4d,因此,三角胶粘式诱捕器具有更高的监测效率。结果还显示地面植被的遮盖极大地降低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严重时会使诱捕器对密度较低的苹果蠹蛾种群的监测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4.
分子影像学的出现将传统的以解剖结构为成像基础的医学影像学带入到以图像阐释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改变的新时代。伴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以及"个体化医疗"的兴起,分子影像学对医学领域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革命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分子影像领域,寻找最佳的分子影像探针/对比剂以及成像方法,以获取更多的细胞或者分子的功能及病理改变的信息日益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纳米金籍其自身的优点在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中展示出日益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分子影像学的相关技术及纳米金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四种去垢剂对棉铃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增溶与变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纯化棉铃虫的细胞色素P450,比较了4种去垢剂对棉铃虫微粒体P450的增溶与变性作用。结果表明:CHAPS (3-[(3-cholamidopropyl)- dimethylammonio]-1-propanesulfonate)能有效地增溶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而Lubrol PX(聚氧乙烯十二烷基乙醇醚)、Emulgen 911(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和胆酸钠的增溶效果较差;CHAPS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最适增溶浓度分别为0.5%和0.5%~0.8%; 终浓度为0.5%时, 4种去垢剂对中肠和脂肪体微粒体P450的变性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对小麦花药同工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叶枕距±2cm时,喷施4种不同化学杂交剂(CHA)后,分别取小孢子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药,进行过氧化酶(POD)、淀粉酶(Amy)和酯酶(Est)等同工酶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处理2、3和4三种CHA对POD的A1、A2;B2、B4和B5,C1、C2和C3同工酶带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5除去对A1和A2表现抑制外,对其他酶带的活性均有增强作用。在单枚早期,处理2和3的A、B和C区POD同工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4和5上述各区POD同工酶活性却明显高于对照。在上述两个发育时期,处理2对Amy1区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而处理3、4和5对该区酶活性却表现了专一性的抑制。各处理对Est同工酶A区和B区的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CHA均通过干扰花药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而导致雄性生理性不育。 相似文献
17.
以L-丙氨酸缓冲液为发芽剂,结合芬顿反应原理,观察发芽-氧化损伤效应对芽胞的杀灭效果,以期为新型炭疽疫源地净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以腊样芽胞为试验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活菌计数等方法观察芽胞发芽过程的超微结构、核酸含量变化,以及在芬顿反应的联合作用下发芽体的活性变化。在20~30 min的发芽过程中,芽胞核心密度降低,核心与皮质、皮质与外壁之间界限模糊,芽胞外壁和芽胞衣有破裂,通透性增加,进一步有皮质消失、细胞核与细胞质融合、细胞膜基本形成的现象;发芽体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显示菌体中核酸的活性和含量不断增加;发芽体对化学因子的抗力明显下降,H2O2浓度为0.20 mol/L的Fenton反应系统作用60 min时,发芽体灭活可达到3.016个对数级。诱导发芽和反应的联合处理程序可显著提高芽胞的灭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青藤碱脂质体贴剂的体外透皮特性,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扩散,对不同时间点的接收液进行采样1 mL,并随即更换1 mL新鲜的接收液,HPLC法测定接收液浓度,并进行模型拟合。以AIC及相关系数为判断标准,结果表明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方程为最佳拟合。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显微电视录象技术可观察到内皮素(ET)对戊巴比妥钠麻醉的 Wistar 大鼠的肠系膜微血管有收缩作用,血液流速减慢,甚至产生微循环障碍,这个作用相当持久,并呈剂量依赖关系。ET 的这个作用远高于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结果提示,ET 作为强烈的微血管收缩剂,在微循环紊乱疾病的发病学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地区三叠系诺利阶牙形石分带及其国际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麦龙岗剖面位于西藏拉萨地区达孜县麦龙岗村 (N2 9°5 6′0 6″ ,E91°2 7′5 5″)。麦龙岗组中共发现牙形石 7属 :Epigondolella ,Hindeodella ,Priniodella ,Xaniognathodus,Lonchodina ,Metalonchodina和Enantiognathus属。其中Epigondolella属有 9种 ,包括 1新种和 1未定种 ,它们是E .primitia ,E .spiculata ,E .cf.spiculata ,E .tozeri,E .violinformissp .nov .,E .cf.triangularisuniformis,E .postera ,E .bidentata ,E .sp .。基于本次发现的化石材料 ,对西藏林周地区麦龙岗组进行新的牙形石带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 :?Epigondolellaprimitia ,E .spiculata ,E .tozer i,E .postera和E .bidentata等带。与毛力等 (1987)、Orchard(1983,1991,1994 )和Krystyn(1977)的划分方案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