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7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近60a来,在86×103 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33%的面积是耕地类型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8.6%(-16.0×103 km2),其中稻田面积减少21.5%(-18.5×103 km2),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面积减少1.7%(-1.5×103 km2);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5%(3.0×103 km2)和2.0%(1.7×103 km2)。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其仍是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1940—2002年,有98%的可能性区域耕地0—30 cm土壤全氮储量净减少,而其0—30 cm土壤全磷储量则无明显变化。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储量明显减少(-7.2 Tg N),主要受稻田土壤全氮储量显著减少(-8.0 Tg N)的影响,而稻田面积大幅减少是导致稻田土壤全氮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氮储量减少了0.7 Tg N;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分别增加1.3和0.7 Tg N。区域耕地土壤全磷储量变化不明显,主要受稻田土壤全磷储量无明显变化的影响。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由于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增加了29%(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6%);加之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变异较大,所以稻田土壤全磷储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净减少的可能性仅为64%。与此同时,有75%的可能性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磷储量净减少,但仅减少了0.3 Tg P;而种植木本作物的水浇地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土壤全磷都有少量增加,分别为0.7 和0.4 Tg P。 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结合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揭示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2.
幼虫密度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观察了块茎中不同虫口密度(5、10、15、20、25、30头/块茎)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生长发育、后代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幼虫密度显著影响马铃薯块茎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对其生长发育影响的结果表明:幼虫的发育历期(7.1~9.1d)、蛹的历期(8.8~9.9d)、雌雄成虫的历期(分别为6.4~12.9d,6.7~11.6d)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延长;幼虫存活率(70.3%~93.3%)、蛹的羽化率(69.8%~91.7%)随幼虫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单头蛹重(9.2~11.4mg)、单雌产卵量(136.8~166.0粒)、成虫的雌∶雄比(0.54~2.17)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其后代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的结果表明:卵的发育历期(3.0~4.4d)、幼虫的发育历期(6.2~10.8d)、蛹的历期(8.1~10.0d)、雌雄成虫的历期(分别为7.4~11.8d,6.6~10.5d)、世代发育历期(24.4~36.1d)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从延长;卵的孵化率(73.1%~79.0%)、幼虫存活率(55.0%~96.8%)、蛹的羽化率(63.3%~93.3%)、世代的存活率(25.6%~71.5%)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单头蛹重(8.9~9.9mg)、单雌产卵量(93.5~155.6粒)、成虫的雌∶雄比(0.45~2.20)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种群趋势指数(I)(7.44~76.43)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马铃薯块茎蛾的饲养密度建议以1头/13.0~26.0g块茎为宜。  相似文献   
993.
河北塞罕坝秋季黑琴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0月对河北塞罕坝地区的黑琴鸡(Lyrurus tetrix)秋季种群密度进行了专项集中调查。结果表明,秋季种群密度为2.20只/km2;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地区黑琴鸡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种群分布发生了变化;繁殖基数、繁殖成功率下降和秋季猎捕是造成黑琴鸡秋季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加强管理、阻止盗猎活动是保护当地黑琴鸡种群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4.
代谢副产物乙酸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重组大肠杆菌(E.coli TRTH/pSV-709)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发酵过程,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中有大量代谢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利用外源添加试验研究了乙酸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浓度高于2g/L时对L-色氨酸生产菌的生长和产酸均有抑制作用。分析了乙酸的产生机制,并采取了调节溶氧水平、确定合适初始葡萄糖浓度、限制葡萄糖流加及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等措施来减少乙酸的生成。在优化条件下,乙酸含量与原工艺相比降低了51.35%,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51.07%和46.54%,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5.
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可以通过风传播扩散,其地下根茎可以进行无性克隆,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为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及繁殖规律,2006—2008年在杭州下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内对自然生长状态下不同密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定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120株.m-2的高密度状况下,植株平均株高高于其他密度,最大的差距为57.6cm;60~80株.m-2的中密度下,茎粗最大,达到10.3mm,比低密度条件下平均值粗2mm;中密度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的增长数最多,平均日增长量最多达3.4片;高密度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早开花,分别比中密度、低密度条件下提前约8和3d;高密度条件下种子扩散的时间最早,分别比中密度、低密度条件下提前约7和2d;中密度条件下平均每株产生种子数量最多,平均种子量达到77896颗.株-1,且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本研究明确了自然生长状况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营养及繁殖生长特性,可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脂质体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广泛应用于肿瘤药物输送中。配体修饰的靶向脂质体,其靶向配体分子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的构象和密度等参数,对脂质体本身的特性及其体内的靶向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但有关其中的具体相互关系,以及可能的最优条件,国内外文献都尚无定论。据此我们建立了多肽靶向脂质体表面配体修饰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影像学手段来研究不同靶向肽含量对脂质体在荷瘤裸鼠中的靶向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孵育插入法将带有多肽的脂质分子插入脂质体表面,用分子筛色谱法分离修饰后的脂质体和未插入的多肽脂质,再用HPLC-ELSD定量各脂质成分,得到多肽靶向脂质体表面的靶向肽密度。而后将修饰有不同密度靶向多肽的荧光脂质体经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分别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对小鼠进行扫描,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并计算AUC、T1/2和MRT等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脂质体表面多肽密度的增加,即多肽密度大于1.298%的靶向脂质体,其肿瘤部位的荧光AUC、T1/2和MRT都较未修饰的隐形脂质体有所提高,显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量增多、停留时间延长,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作用机制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97.
Yang YF  Bai YP  Li JD  Li L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67-1973
通过对林缘和孤立单株不同方向远离种子源的顺序取样与林下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刺榆林下和林缘的种子雨空间数量特征和孤立单株及林缘的种子散布格局,以揭示科尔沁沙地刺榆林的空间扩展潜力.结果表明:3个样地中,刺榆林下的平均种子雨密度最大,为(13732.5±3106.2)粒·m-2,孤立单株东南样带最多,为(5449.4±1429.3)粒·m-2,并显著地高于其他方向,西北最少,为(650.2±631.6)粒·m-2,并显著地少于其他方向;林缘东和南样带显著地高于西和北样带.孤立单株和林缘不同方向种子密度的变异普遍较大,其变异系数为25.7%~106.3%.刺榆具有风播植物远离种子源的种子散布特性.8个样带在单位面积和累积面积上远离种子源的种子散布格局均具有多样性,包括直线、幂、指数、二次抛物线和对数函数.在科尔沁沙地,刺榆林向南、东南和东等多顺风频率方向的空间扩展潜力将大干北、西北和西等多逆风频率方向.  相似文献   
998.
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u SY  Liu YX  Ye JS  Gong YZ  Zeng SC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81-1985
研究了广东省粤北、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4个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A层和B层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94±2.97)g·kg-1和(9.68±1.05)g·kg-1,二者差异显著;A层和B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7.64±7.72)t·hm-2和(108.36±9.37)t·hm-2,有显著差异;0~5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为(66.72±6.53)t·hm-2,略高于同一地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有机碳密度与海拔、A层和B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pH值是影响有机碳密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99.
花的光合作用与气孔密度密切相关,但关于在花生长过程中气孔密度如何改变尚未见报道。以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花为实验材料,将花的生长期分为6个阶段,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阶段的花萼、旗瓣、翼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花丝和花药表皮的形态特征、表皮细胞密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长度及宽度进行研究,并对其光合作用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除了翼瓣和花丝表皮以外,气孔均分布在花朵的其它器官表皮上,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和花药。气孔复合体主要有无规则型、平列型以及辐射型,但不同花器官存在的气孔类型具有差异。在花萼、旗瓣、龙骨瓣、翼瓣以及花丝生长过程中表皮细胞密度逐步下降,表明其生长主要由表皮细胞扩大引起;大部分花器官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和子房表皮的气孔密度在其生长中后期趋于稳定,然而其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规律具有多样性。旗瓣不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在自然界,微生物与高等生物一样也具有社会学行为,也能形成一定的群体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监控自身群体密度的环境信号感受机制。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向细胞外分泌一些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或称信息素),当信号分子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