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安徽石蒜属4种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叶根  郑艳  张定成  邵建章   《广西植物》1998,18(4):363-367
本文分析了安徽境内石蒜属LycorisHerb.4种植物的核型,并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它们的核型变异。结果表明,乳白石蒜L.albifoliaKoidz.的核型为2n=19=3m+7st+4t+5T,属3B型;中国石蒜L.chinensisTraub.为2n=16=6m+10T,属3B型;石蒜L.radiata(L’Her.)Herb.为2n=22=4st+18t,属4A型;换锦花L.sprengeriComes.exBaker.为2n=22=2st+20t,属4A型。以上各种植物均未发现随体和次缢痕,通过核型比较,可见同种不同居群间在染色体数和核型结构上均存在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2.
二倍体石蒜在安徽发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以根尖细胞为材料,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Herb.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石蒜为一复合体,包括两种不同类型:(1)三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以鳞茎无性繁殖的园艺栽培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33=33t(st),属“4A”核型,且极其稳定。(2)二倍体类型,主要包括一群野生植株,变异较大,我们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芜湖产石蒜(L.radiata)的野生材料,其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2n=21+1B=1m+12st+8t+1B,属“3A”核型,在石蒜种内迄今未见有类似报道;另一是黄山产野生材料,观察到两个细胞型,绝大多数细胞为2n=22=12st+1Ot,极个别细胞出现2n=22+1B=6st+14t+2T+1B的情况,均属“4A”核型。芜湖和黄山野生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石蒜(L.radiata)的二倍体类群也是首次在安徽发现。  相似文献   
103.
皖北志留纪盔甲鱼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记述了盔甲鱼类的一新属种——珍奇秀甲鱼(Geraspis rara gen. et sp. nov.),它代表—新科(Geraspididae fam. nov)。头甲及其后覆盖鳞片部分呈正常连接。主要特征为:间带短,角呈狭长的三角形,伸向后方。侧背沟靠近头甲中背线。鳞为小而密集的菱形。  相似文献   
104.
黄精属5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安徽省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玉竹P. odoratum (Mill.)Druce黄山材料2n=16=10m(3sc)+6sm,滁县琅琊山材料2n=18=10m(1sc) +2sm+6st(2sc),二者均属2B核型. 长梗黄精P.filipes Mirr. 黄山材料2n=22=8m+8sm(2sc)+6st,属3B核型,安徽繁昌材料2n=14=10m+4sm和2n=16=8m +4sm+4st,二者均属2B核型。多花黄精(P.cyrtonema Hua)安徽黄山材料2n=20=8m+6sm+6st和2n=22=6m+8sm +4st+4t,二者均属3B核型,安徽滁县琅琊山材料2n=18=8m(2sc)+6sm+4st,属2B核型。长苞黄精(P.desoulayi kom.) 2n=22=10m(2sc)+6sm(1sc)+6st,属3B核型;轮叶黄精(P.verticillatum(L.)All.)2n=18=2m+2sm+10st+2t+2T和2n=24=6m+4sm+12st+2T,二者均属3B核型。其中玉竹2n=16,长梗黄精2n=14和2n=22,长苞黄精2n=22,轮叶黄精2n=18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5.
低温沙藏处理可以有效解除多花黄精种子休眠,为此本实验利用非靶向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技术鉴定并分析了沙藏后的多花黄精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代谢产物及其变化规律。共鉴定出初级代谢产物116种,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0 d vs.7 d,7 d vs.14 d,14 d vs.21 d,21 d vs.28 d和28 d vs.35 d等比较组进行成对比较筛选,分别筛选鉴定出各比较组中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代谢物(VIP>1.0,P<0.05)17,27,9,7和1种。多花黄精种子萌发初期的0 d、7 d和14 d,种子内的二糖(海藻糖,麦芽糖,蔗糖等)以及TCA循环中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等含量显著增加,而在14 d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含量在萌发0 d时最高。HCA分析表明,大部分的代谢物含量在沙藏的多花黄精种子萌发7 d时上升,14 d后下降,表明在14 d前后初级代谢产物被快速消耗。KEGG分析表明,种子萌发过程中TCA循环,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表现活跃。在萌发初期,氨基酸、糖类和有机酸类物质含量三者间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黄精种子人工繁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安徽黄精属植物分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报道了安徽黄精属植物 ,确认安徽该属植物为 11种 ,其中 1种是新种 ,3种是《安徽植物志》尚未记载的地理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7.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系的组成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系属温带亚热带性植物区系,具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古老、孑遗植物众多;地民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过渡性质明显,温带亚热带万分占优;特有现象显,华东区系特征典型等基本特征。在植物区系亲缘上,该区系隶属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与华中植物区系密切,受西南  相似文献   
108.
安徽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守标  张小平  张定成  邵建章   《广西植物》2000,20(4):329-331
以形态学为依据 ,结合细胞分类学、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的研究成果 ,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安徽产黄精属 11种植物的种间演化关系。在分支分析中 ,选择万寿竹属、舞鹤草属和竹根七属作为复合外类群。根据复合外类群比较原则和一般演化规律 ,确定性状极性。结果表明 :( 1)琅琊黄精与长苞黄精为姊妹群 ,并与其余 9种黄精明显分为 2大支 ;( 2 )另一支 9种黄精中 ,玉竹、长梗黄精和金塞黄精亲缘关系密切并与其余 6种再分为 2支 ;( 3)剩下 6种黄精中 ,距药黄精和多花黄精 2种互生叶黄精极为密切并与 4种轮生叶黄精分为 2组 ;( 4 ) 4种轮生叶黄精中 ,黄精、轮叶黄精和安徽黄精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9.
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微虫瘟霉诱发桃蚜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彩玲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0,43(4):380-387
用孢子浴方法,对42批次桃蚜Myzus persicae(30-60头/批)接种大剂量(孢子79-90个/mm^2)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mhuiensis的分生孢子,在20℃下保湿24h后转入不同温度(10℃、15℃、20℃、25℃、30℃及自然变温下1.5-16.6℃和8.5-20.2℃)和温度(50%、65%、80%、90%95%及100%RH)的组合条件下观察桃蚜的反应。结果表  相似文献   
110.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效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挑蚜(Myzus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10.4个孢子/mm2)接种2~3龄若蚜(52~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用剂量范围内LT50为29~6.0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在接种后不同时段用0.1%百菌清水溶液处理被接种蚜体表面,结果显示,在15~20℃下,在0.7~1.8个孢子/mm2的剂量下接种后2h内的有效侵染率为42~58%,4h内为44%~74%,6h时达90%以上;在69~9.0个孢于/mm2的剂量下接种后1h,有效侵染率为57%~67%,2h内为77%~86%,4h内为78%~90%;高剂量(499~54.8个孢子/mm2)下接种后1h即达90%以上。与虫瘟霉属其它菌种或菌株对蚜虫的毒力比较,F97028菌株的毒力高28~117倍,为罕见的强毒杀蚜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