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万代兰属的属间界限划定及其亲缘关系重建是兰科分类系统中的难解之谜。该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珍稀濒危植物大花万代兰的一对深裂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大花万代兰早期的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药室,每个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在花药成熟时会降解的不育隔膜组织,形成两个不等深裂的花粉团。(2)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9层,包括2~6层药室内壁,符合多层型花药壁发育类型;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在花药成熟时,表皮、中层和绒毡层皆降解,仅留下2~6层纤维性加厚的药室内壁。(3)小孢子母细胞经过连续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个胼胝质内,完成有丝分裂形成了2 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紧密排列,且由于隔膜组织的降解,最终发育为一对深裂的花粉团。根据现有兰花花药发育资料,分析了大花万代兰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万代兰属错综复杂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2.
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是在植物生命周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很微小,肉眼看不见,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却呈现出一个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微观世界。它们的形态各异,表面纹  相似文献   
53.
尖端赛多孢子菌真菌学及实验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琨  郑岳臣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4):247-249,256
尖端赛多孢子菌是一种侵袭性和致病性较强的条件致病菌,可侵犯人体的多种器官导致多种疾病形式,并常引起致死性感染。现就尖端赛多孢子菌真菌学及实验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4.
王艳杰  申家恒 《植物学报》2007,24(3):425-432
以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柴胡花药具4个药室, 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构成, 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 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 产生正四面体型小孢子。成熟花粉三细胞型。胚珠倒生型, 单珠被, 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常为一个雌性孢原直接发育而成, 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或T型排列, 多数情况为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 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在胚囊发育过程中, 珠被内表皮细胞特化成珠被绒毡层。同一朵花中, 雄蕊先熟, 记 录了花蕾大小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5.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罗汉松雄球花、小孢子及其配子体发育过程的形态结构特征,以揭示罗汉松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规律,为罗汉松的生殖和杂交组合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发现:(1)罗汉松花芽于每年的7月开始分化,至次年5月花粉成熟散粉,雄球花由单生的卵圆形转为2~3个葇荑花序并生,小孢子叶螺旋状着生于圆柱状的花序轴上,每一小孢子叶远轴面基部并列着生2个小孢子囊。(2)小孢子囊壁发育过程中由外及里出现各由1层薄壁细胞组成的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至散粉前,后两者基本被分解吸收。(3)同一小孢子囊内的造孢细胞发育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有四面体型和十字交叉型两种排列方式,成熟的雄配子体包括生殖细胞和粉管细胞,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第一和第二原叶细胞大部分被分解消失。(4)电镜下罗汉松花粉粒为典型的松花型花粉,两侧各具1个气囊,远极面具一萌发沟,花粉粒表面具纹理或皱褶。  相似文献   
56.
水韭属(Isoëtes)是起源最为古老的水生维管植物,全属物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通过对全国水韭属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四倍体植株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证据,将分布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地区和怀化地区的四倍体居群分别命名为隆平水韭(Isoëtes longpingii)和湘妃水韭(I. xiangfei),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隆平水韭形态上与中华水韭(I. sinensis)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大孢子具小的瘤状或冠状纹饰,叶细长而柔弱,长达60 cm; 该种也与六倍体东方水韭(I. orientalis)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染色体44条,大孢子具瘤状或冠状纹饰。湘妃水韭的大孢子纹饰虽与二倍体云贵水韭(I. yunguiensis)相似,但在小孢子纹饰、孢子囊形状和染色体数目方面却不同。隆平水韭仅少数植株生长于湖南省宁乡市一处池塘,完全沉水生长,而湘妃水韭则分布于怀化市通道县和会同县的湿地。由于这两个新种的分布区狭窄,野生居群数量和个体数较少,栖息地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因此根据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将隆平水韭评为极危(CR)等级,湘妃水韭评为易危(VU)等级。所编制的中国已知水韭属物种的分种检索表,为本属物种的鉴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7.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伏尔加地区上泥盆统弗拉阶和法门阶的界线以3种剖面类型为代表。第一种类型的界线剖面广泛分布于俄罗斯地台,但两阶之间有沉积间断。第二种类型剖面地层发育较完整,即Volgogradian层直覆于Livendian层之上。前者以Corbulispora viminea-Geminospora vasjamica孢子组合带为特征。第三种类型剖面存在于前里海(Pre-Caspian)凹陷的西侧,是最近根据孢粉资料确定的;地层剖面不完整,在中弗拉阶的Semilukian层有剥蚀面,上覆以不同时代的(弗拉期或法门期)盖层。  相似文献   
58.
刺五加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刺五加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SupretMaxin.)Maxim,雄株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正常,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多不正常,雄花具5个花药,花药4室,药壁发育属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绒毡层细胞多具2核。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面体形四分体,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3细胞型,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上胚珠和下胚珠,上胚珠退化,下胚珠倒生具单珠被  相似文献   
59.
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OryzasativaL.)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小孢子不同发育阶段呈现多样性。在花粉母细胞内,微管形成许多粗束和分支,围绕着核分布形成一个网络。花粉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在每一个二分体细胞内,有许多微管束,从核周辐射至细胞质各部位;在细胞质存在一个疏松的微管束网络。二分体经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在每一个四分体细胞内,微管束呈辐射状,从核膜辐射入细胞质内。四分体形成后不久,四分体的四个细胞便分开,每一个细胞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孢子。在早期的小孢子细胞内,微管束呈疏松网状分布。其中有些微管束朝向胞质一个小突起聚集。当小孢子进入中期发育阶段,在胞质的小突起部位微管束密度增大。小突起最终形成为萌发孔。当小孢子发育至成熟期,细胞内的微管束变得纤细,而网络则变得紧密。之后的发育阶段(即花粉发育不同阶段)因荧光标记难以进入细胞,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盆地草2井东河砂岩段孢子组合的时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北部草2井东河砂岩段5991-6022m井段产有丰富的孢子化石,有关该孢子组合的时代长期存有争论。本文剖析了针对这一孢子组合的不同时代观点,依据国内外地质分布限于晚泥盆世的Ancyrosporaspp.,Retisporacasicula(Higgs)HiggsetRussel和ApiculiretusisporararisimaWenetLu等重要孢子在当前组合的出现,以及该组合与塔西南晚泥盆世孢子组合可以对比,论证了东河砂岩孢子组合的时代应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