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南昌市不同植物类群叶片氮磷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南昌大学前湖校区89种主要植物叶片的N、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灌、常绿、针叶、种子、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的N浓度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阔叶、蕨类、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而C3和C4植物差异不显著;乔灌、常绿和裸子植物类群的P浓度含量分别低于相对应的草本、落叶和被子植物类群,而针叶和阔叶、蕨类和种子、单子叶和双子叶、C3和C4植物类群间差异不显著;乔木、阔叶、被子和双子叶植物类群叶片N/P分别高于相对应的灌草、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而常绿和落叶、蕨类和种子、C3和C4植物类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不同类型植物对N和P的吸收利用存在差异,且对不同养分供应采取不同的适应对策.结合研究区土壤养分现状,建议优先选择常绿、针叶、裸子和单子叶植物类群作为城市园林植物.  相似文献   
62.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肉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天然植物提取物对生长后期肉鸭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659.05±8.04 g)的14日龄天府肉鸭12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5个处理(4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公母各半).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37.5、75、150和225 mg/kg植物提取物即为相应的试验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①除225 mg/kg组降低采食量外,其余各组对采食量的影响不显著;②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植物提取物均提高了肉鸭试验各期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与对照组相比,37.5,75,150和225 mg/kg植物提取物分别提高全期ADG 6.30%(P<0.05),7.07%(P<0.05),9.62%(P<0.01)和5.28%(P<0.05),分别降低全期F/G 4.60%(P<0.05),10.73%(P<0.01),8.81%(P<0.01)和14.56%(P<0.01).回归分析表明,全期ADG随植物提取物添加剂量呈显著二次曲线(P<0.05)上升,当添加剂量为132.75 mg/kg时,试验全期增重速度最大,达86.8 g/d;全期F/G随添加剂量增加呈极显著二次曲线下降(P<0.01);③植物提取物显著改善肉鸭的屠宰性能,显著提高瘦肉率(P<0.05),极显著降低腹脂沉积(P<0.01),且随添加剂量增加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变化(P<0.001);④植物提取物在生长后期肉鸭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为150 mg/ks.结果提示,植物提取物可通过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显著改善生长后期肉鸭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且存在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3.
以UV—A处理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块根24h后提取总RNA,再用RT—PCR方法分别克隆BrPAL1和BrPAL2基因的结果表明,BrPAL1和BrPAL2的开放读码框为2169bp,编码72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BrPAL1和BrPAL2与甘蓝型油菜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同源性达99%,第61~559的肽段具有PAL结构域。BrPAL1和BrPAL2的核苷酸序列在9个位置上存在差异,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仅在3个位置上有差异。BrPAL1和BrPAL2基因有高度同源性。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UV—A可以诱导BrPAL1和BrPAL2表达,基因的表达量与处理时间呈相关。  相似文献   
64.
Ⅰ型花粉致敏原是主要存在于禾本科植物花粉中含量丰富的小分子糖蛋白,文章就其分子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相似文献   
65.
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和块根芍药Paeonia intermedia具有共同的第五号染色体减数分裂异常:与长臂相比,短臂在遗传距离和物理距离之间存在巨大的背离。短臂的遗传距离约是长臂的1/28(块根芍药)和1/50(四川牡丹),短臂的物理距离约是长臂的1/3,物理距离是遗传距离的9倍以上。在四川牡丹中,五号染色体的环形二价体(两个臂形成交叉)和棒状二价体(仅一个臂形成交叉)的比率是1.94:98.06,而在块根芍药中是3.42:96.58。在这两个种中,棒状二价体大大多于环形二价体。四川牡丹和块根芍药第五号染色体的后期I倒位桥出现频率非常低,而且断片长度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66.
基于叶绿体DNA trnL-F序列研究肋果沙棘的谱系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特有种,根据叶上的附属物(星状鳞毛或者鳞片状鳞毛)分为两个亚种:肋果沙棘亚种subsp.neurocarpa和密毛肋果沙棘亚种subsp.stellatopilosa。依据母系遗传的叶绿体DNA片段对该物种谱系地理学进行研究不仅能阐明该物种冰期避难所,而且对于理解两个亚种的母系分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共对两个亚种14居群的70个个体的trnL-F序列进行了测序,共发现8种单倍型,其中5种单倍型出现在肋果沙棘亚种中,4种出现在密毛肋果沙棘亚种中,两个亚种共享一种单倍型。种内谱系分化与两个亚种形态上的分化不一致。嵌套进化分支把8种单倍型分为三支:一支为肋果沙棘亚种,其他两支中两个亚种单倍型嵌套组成,且肋果沙棘亚种处于进化末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肋果沙棘在冰期可能在高海拔地区存在多个避难所,并且存在来自避难所的邻域扩张。  相似文献   
67.
斯钙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en WN  Zhu GJ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25-228
斯钙素(stanniocalcin,STC)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最早在硬骨鱼中发现,起着调节钙/磷平衡的作用.近年来在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中发现也存在STC,先后分别命名为STC1和STC2.STC1基因可以产生两种形式的STC:一个是分子量为50kD的多肽,被称作STC50;另一种是一组分子量较大的不同形式的STC,被统称为big STC.STC1和STC2均可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STC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炎症细胞迁移、胚泡着床和子宫的蜕膜化等多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Chen GY  Wu J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3):279-281
角膜内皮细胞膜上的Na -K -ATP酶、水通道蛋白-1和各类离子通道相辅相成,发挥离子和水液的跨膜转运功能,共同维持角膜的透明状态.影响角膜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Na -K -ATP酶、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而发挥作用的.人类角膜内皮细胞再生能力具有年龄差异、区域差异、在体和离体差异,以及是否存在干细胞还存在争议等特点.成年人角膜内皮细胞失去有丝分裂能力,主要与细胞接触抑制、TGF-β2和p27kip1有密切关系.从分子水平和基因层面调控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再生能力,将为角膜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平滑肌祖细胞(smooth muscle progenitor cells,SPCs)是在体内外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前体细胞.近年来有关出生后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hrization)的研究发现,SPCs可能存在于成体的骨髓、循环血液和动脉外膜,以及心脏、骨骼肌等外周组织中,并且参与新生内膜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SPCs在成体的起源与分布及其可能的分化与整合机制,以及在血管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意义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作为一名年老的生态环保工作者,又曾多年在西部高原考察跋涉,我自然地有一种对西部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近年来,我开始对西部一片片地域的生态进行回访。 2002年8月,我们一群以保护生态、关爱西部为己任的人“挥师”新疆,进入了无垠的大漠。新疆的“无垠”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实地感受。历时3周、行程8400余公里,只绕行了半壁新疆。有时数小时乃至一整天,仍然行进在同一土地类型(沙漠或戈壁)、植被类型(雪岭云杉林或疏草荒漠)范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