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PBRM1 和P21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5 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 行PBRM1和P21 蛋白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BRM1 和P21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6%和80%;癌旁组织PBRM1 和P2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71%和34.2%,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PBRM1 和P53 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浸润 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PBRM1 和P21 的表达呈正相关(P< 0.05)。结论:PBRM1 和P21 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组织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对其进行监测对子宫内膜癌的诊 断、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P16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子宫内膜癌(腺癌33例,腺棘皮癌4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及19例正常组织进行了p16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p16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率为56.8%,在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1.7%,在腺棘皮和浆液性乳头腺癌中的表达率为25.1%,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同时,p16蛋白在Ⅰ-Ⅱ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为26.4%。而在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为11.7% ,二者差异显著,说明p1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P16 gene in the progression of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the expression of P16 gene was detected in 38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 specimens and 19 controls by immunhistochemical SP method.The p16 protein positive rates of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 and contro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and the expression of p16 protein was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I~II grades and III~IV grades of adenocarcinoma of endometrium.So the p16 protein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  相似文献   
23.
对于未生育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保守治疗目前存在较多争议,首先药物剂量,给药方式,治疗时间等尚无明确标准,又因其复发率较高,患者完成分娩后是否需要切除子宫尚无定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临床前瞻性研究,药物治疗主要以低剂量为主,治疗时间一般约9-12个月,治疗方面除传统单纯口服激素治疗外,近年来又逐步开展单独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宫内节育器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治疗,宫腔镜手术与激素联合治疗等。后续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使怀孕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现阶段对于绝经前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非常有希望的,但仍需大量临床试验来逐步完善治疗策略。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和文献报道,重点就其适应证选择、治疗前评估、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病情监测、治疗后的生育问题等做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 IF-4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 IF-4E和MMP9在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e IF-4E与MMP9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正常内膜和内膜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e IF-4E和MMP9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 IF-4E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717,P0.05)。结论:e IF-4E和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随FIGO分期的增加、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有淋巴结转移而增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检测S100A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与预后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比较70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表达,并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57.14%(40/70),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100A4的阳性表达率为10%(4/40),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但与肿块浸润子宫肌壁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0.05)。S100A4呈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较S100A4呈阴性表达病例显著降低或缩短(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100A4呈异常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标志物。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ARHI和P130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状况,同时分析两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80 例子 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80 例及同时期因子宫肌瘤切除的40 例正常的子宫内膜的详细病例及高质量切片,设计分组 并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HI 蛋白和pRb2/P130的表达状况,并探究此两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性。结果:ARHI蛋白阳 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97.5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53.75%)和子宫内膜癌组中(38.75%)三组中依次递减,组间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HI蛋白阳性表达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的恶性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 癌的类型无关(P>0.05)。Rb2/p130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三组中逐渐降低,在正常子宫内膜组(10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 (56.25 %)及子宫内膜癌组(36.2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 恶性程度,手术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同时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ARHI蛋白和Rb2/p130 蛋白表达在子 宫内膜癌中为正相关,r=0.435。结论:ARHI蛋白和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产生 和恶化。  相似文献   
27.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随访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研究I型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血管生成抑制素结合蛋白(Amot)、Yes相关蛋白1(YA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4年0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75例Ⅰ型EC患者为研究对象(EC组),以同期诊治的30例病理证实的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为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以30例同期经病理证实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为正常子宫内膜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Amot、YAP1 蛋白表达。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I型EC癌组织中Amot蛋白与YAP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I型EC患者癌组织中Amot、YAP1 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mot、YAP1蛋白表达与I型E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I型EC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I型EC癌组织中Amot、YAP1 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60/75)、85.33%(64/75),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Amot、YAP1 蛋白阳性表达率43.33%(13/30)、46.67%(1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Amot、YAP1 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6.67%(5/30)、20.0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型EC癌组织中Amot与YA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I型EC患者癌组织中Amot、YAP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ot阳性表达Ⅰ型EC患者累积生存时间明显低于Amot阴性表达Ⅰ型EC患者(P<0.05)。YAP1阳性表达Ⅰ型EC患者累积生存时间明显低于YAP1阴性表达Ⅰ型EC患者(P<0.05)。Amot蛋白阳性表达、YAP1蛋白阳性表达、FIGO分期Ⅲ期及伴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型E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型EC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mot、YAP1 蛋白阳性表达升高,两者阳性表达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Amot蛋白、YAP1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I型E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载脂蛋白AI、鳞状细胞癌抗原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56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载脂蛋白AI、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分析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子宫内膜癌血清载脂蛋白AI、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比较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血清载脂蛋白AI、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载脂蛋白AI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Ⅲ~Ⅳ期组血清载脂蛋白AI低于Ⅰ~Ⅱ期组,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组(P<0.05);中低分化组血清载脂蛋白AI水平低于高分化组,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高于高分化组(P<0.05);子宫肌层浸润≥1/2组血清载脂蛋白AI水平低于子宫肌层浸润<1/2组,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子宫肌层浸润<1/2组(P<0.05);在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组血清载脂蛋白AI低于非淋巴结转移组,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水平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载脂蛋白AI联合鳞状细胞癌抗原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10。结论:血清载脂蛋白AI、鳞状细胞癌抗原与子宫内膜癌的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有关,术前检测两者表达水平有助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0.
摘要 目的:探讨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对高危子宫内膜癌(E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辅助性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及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危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放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对比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癌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年肿瘤复发率及淋巴结转移率。结果: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附睾蛋白4(HE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均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4(IL-4)下降,γ-干扰素(IFN-γ)、IFN-γ/IL-4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erbB2、c-myc下降,P53、P16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3年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联合放疗用于高危EC患者,可调节免疫平衡、癌基因表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