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9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428篇 |
专业分类
1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92.
《环境昆虫学报》2014,(1):102-107
室内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施用方式对侵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影响,以及田间喷施球孢白僵菌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桔小实蝇成虫存活率分别为40%、41.7%,差异不显著;添加性引诱剂在白僵菌侵染桔小实蝇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明显地促进感病的作用,只是缩短了病程,IIPC为0.41-0.44,说明两种诱集感染方式对桔实蝇成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种施菌方式的桔小实蝇羽化率、成虫死亡率与对照差异均显著;以IIPC为评价指标,施菌方式对桔小实蝇各因子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成虫存活率 >羽化率>化蛹率,其中以对成虫存活率的影响最大。应用化学防治和球孢白僵菌田间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表明,施用2500倍40%毒死蜱效果最好,控制作用达到71.9%,其次是喷施2.0×108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防效达46.9%,施用25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达最差, 防效仅37.5%。 相似文献
93.
94.
转基因白桦中GUS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基因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材料,采用单酶切结合Southern杂交的方法揭示不同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的整合拷贝数为1—4个。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定性分析不同整合方式转基因白桦植株中GUS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1个转基因植株中有2株出现了GUS基因沉默,其余植株均有不同水平的GUS表达。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不同拷贝数的GUS转基因白桦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在11个转基因尢性系中除2个株系的GUS基因沉默外,其它9个转基因植株中GUS酶活力差异明显,但这种差异与GUS基因的拷贝数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5.
96.
97.
危害健康松属植物的小蠹虫经常与一些特殊的真菌相联系.在小蠹虫危害松属植物的过程中,这些真菌被小蠹虫的一些特殊结构或者体表携带到松属植物上.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的联系表明小蠹虫和其伴生菌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伴生菌随小蠹虫扩散而被带到新的寄主树木.而伴生菌或作为小蠹虫的食物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有些伴生菌能够通过其菌丝渗透寄主组织,释放毒素,致死寄主树木,以帮助小蠹虫降低寄主抗性.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小蠹虫/伴生菌联合体与寄主树木之间关系的特征和确定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关系在生态学上的意义.然而,不同小蠹虫和其伴生菌所组成的共生体系,不同小蠹虫的种群数量,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作用方式的差异使我们在研究小蠹虫和其伴生菌这个共生体系时,对它们各自在成功聚集寄主树木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概括变得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98.
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挥发性有机气体影响着植物生长和大气环境质量。有关土壤源乙烯产生和氧化特征,已发表的文献偏重实验室过程研究,很少涉及野外观测实验;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源乙烯行为有可能影响到植物生长及区域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变化(如水热状况和氮/酸沉降等)势必引起陆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源乙烯产生和氧化过程。根据以前出版的文献,就土壤理化性质及外源碳氮施加、土壤微生物和重金属行为等对影响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作了详细综述,并简要阐述根际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影响。指出应加强大气氮/酸沉降对典型林地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原位观测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成熟林型及森林演替不同阶段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跟乙烯产生和氧化的关联,明确土壤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对此的相对贡献程度,利于丰富陆地土壤乙烯产生和氧化等有关科学认识,寻求适宜措施减少陆地土壤源乙烯产生潜势。 相似文献
99.
西藏中部退化土壤在不同培肥措施下的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西藏中部春播条件下就不同培肥方式对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化肥、有机肥 ,特别是有机 -无机肥配合施用在协调土壤环境 ,促进以细菌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繁殖以及土壤有机质、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呈现出变化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并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态势 ,突出地反映了高原高寒以及干旱、半干旱条件下退化土壤所具有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肥力恢复及结构重建的可能性及其潜力。石灰性土壤条件下 ,耕层土壤有机质以及不同土层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的绝对增长量较大。同时 ,不同培肥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真菌、固氮菌以及耕层土壤放线菌的繁殖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不同土层土壤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0.
利用植物激素调控嫁接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黄瓜(Cucum issativus)试管苗进行离体茎段自体嫁接,研究IBA 和6-BA 对嫁接形成的影响时发现:进行离体茎段嫁接时,用试管苗茎段可简化嫁接过程,减少污染。嫁接茎段的颜色变化、不定根发生和愈伤组织形成与激素浓度有关。植物激素通过影响砧木和接穗间维管束桥形成的时间和数目调控嫁接组合的发育。在作者的实验中,最佳的激素条件是:在接穗培养基中加IBA 1.2 m g/L,在接穗和砧木培养基中加6-BA 0.3 m g/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