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生命世界》2010,(6):81-81
<正>很多蛋白在高浓度时都形成纤维状结构,可溶性变差。但蜘蛛网蛋白(有高度重复片段,侧面为非重复性末端区域)却有不同行为。它们在高浓度时具有非常好的可溶性,并可根据需要转化成极为坚固的纤维。  相似文献   
392.
目的研究神经肽Y(NPY)、五羟色胺(5-HT)和胰高血糖素(GLU)免疫阳性细胞在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视网膜上的组织学定位。方法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并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NPY细胞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内核层中出现两种阳性细胞,一种出现在第2、3亚层,常为多个细胞聚集;另一种出现在内侧,有突起伸入内网层。节细胞层阳性细胞分布较少,胞体有大小之分。5-HT细胞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位于内核层中邻近内网层一侧的阳性细胞有突起延伸入内网层。GLU细胞分布于外核层、内核层内侧以及节细胞层。结果 黑斑蛙视网膜上NPY、5-HT和GLU细胞的分布与其它物种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符合其晨昏性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393.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指出凹耳蛙在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生态和进化形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94.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葡聚糖凝胶层析、酶联免疫等实验方法,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的皮肤分泌物进行初步的成分分离,并对其不同时期皮肤分泌物成分中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进行了免疫检测和定量比较.结果 表明:多疣狭口蛙皮肤分泌物中FSH的含量在其繁殖前期处于三个时期中的最高,繁殖期次之,繁殖后期最低;而LH则是在繁殖期含量最高,繁殖前期含量略偏低,到繁殖后期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95.
《生命世界》2010,(4):7-7
两栖类动物是如何在空气中保持其裸露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伤害,不论从进化的角度或对动物皮肤生物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大绿蛙的皮肤中新发现了名为antioxidin-RL的抗氧化小肽,这为抗氧化 氧化肽系统在两栖类动物皮肤中可能广泛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96.
《生物学通报》2006,41(4):18-18
3月16日,国际著名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1篇名为《蛙进化超声通讯》的文章,证实凹耳湍蛙是第1个能够像蝙蝠那样利用人类听不见的超高频声音通讯的非哺乳动物物种。因为从生物进化来看,至今只知道哺乳动物中蝙蝠、鲸和海豚及有些啮齿类动物可以产生并检测出超声,用于种内通讯或者回声定位,而两栖类动物是完全独立的另一条进化途径。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这篇文章指出,凹耳湍蛙具有超声通讯的能力,这是关于动物声通讯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本论文的并列第1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沈钧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出身、长期做蛙和蝙蝠研究的听觉神经科学家冯士弘教授,美国加州洛杉砚分  相似文献   
397.
母源基因在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中的功能是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反向遗传学技术在多种模式生物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在非洲爪蛙母源基因功能分析中,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mRNA降解和受体转移(host transfer)技术的联合使用,确立了以转录因子VegT和Wnt信号分子家族成员Wnt11为代表的母源基因在非洲爪蛙胚胎早期图式建成中的重要功能。目前,非洲爪蛙仍然是研究脊椎动物母源基因功能最为方便的模式系统,因此,该文将在简要叙述VegT和Wnt11调控胚胎三胚层的决定与分化和背方组织者中心诱导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降解母源mRNA的原理和其与受体转移技术结合使用,分析非洲爪蛙母源基因功能的详细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398.
记述了产自浙江省天台盆地的网形蛋类新材料,建立一新蛋属——拟网形蛋属(Paradictyoo lithusoogen.nov.),两个新蛋种:庒前拟网形蛋(Paradictyoolithus zhuangqianensis oogen.etoosp.nov.)和下西山拟网形蛋(P.xiaxishanensis oogen.et oosp.nov.)。在此基础上,重新系统描述其他已知4种网形蛋属成员的结构特征,并对网形蛋类的分类进行了订正:网形蛋属(Dictyoolithus)仅保留红坡网形蛋(D.hongpoensis Zhao,1994)一个蛋种;建立一新蛋属:原网形蛋属(Protodictyoolithus oogen.nov.),将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的内乡网形蛋(D.neixiangensis Zhao,1994)和发现于山东莱阳盆地的蒋氏网形蛋(D.jiangi Liu&Zhao,2004)分别修订为:内乡原网形蛋(修订种)(Protodictyoolithus neixiangensis(Zhao,1994)comb.nov.)和蒋氏原网形蛋(修订种)(P.jiangi(Liu&Zhao,2004)comb.nov.);此外,发现于吉林公主岭早白垩世的公主岭网形蛋(D.gongzhulingensis Wang et al.,2006)并不属于网形蛋类,而应归入似蜂窝蛋类(Similifaveoolithus),将其修订为公主岭似蜂窝蛋(修订种)(Similifaveoolithus gongzhulingensis(Wangetal.2006)comb.nov.)。  相似文献   
399.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00.
棘胸蛙抗菌肽Spinosan-C的串联表达与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抗菌肽易被蛋白酶降解及对宿主大肠杆菌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提高大肠杆菌系统的表达能力,以棘胸蛙Paa spinosa抗菌肽Spinosan-C为研究对象,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利用频率进行密码子优化,设计合成8拷贝的串联8×Spinosan-C基因,将合成的串联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 ET-28a,利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Rosetta进行原核表达,获得高效表达的串联8×Spinosan-C重组蛋白,用甲酸专一性切割得到抗菌肽Spinosan-C单体。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切割后的抗菌肽Spinosan-C单体对测试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为蛙类抗菌肽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