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观察比较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NPV,PsNPV)、粘虫颗粒体病毒(Pseudelatia separata GV,PsGV)感染粘虫,以及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粘虫后,粘虫(Pseudelatia separata)前胸腺的形态特征和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感染组粘虫前胸腺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变,PsNPV感染组在感染晚期与前胸腺相连的气管严重病变,出现大量白色颗粒状物累积,被伊红染成紫黑色,腺体细胞被挤压变形;PsGV感染组的前胸腺腺体变小,单个细胞也小,细胞界限不十分明显;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组的腺体细胞小,能被伊红染色的细胞极少。同时,前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2.
用PCR方法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 C1株基因组中扩增sod基因编码区,克隆到pGEM—T—easy vector,测定了核苷酸序列。将基因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blue2,构建了含表达质粒pETblue2/HaSNPV SOD,转化大肠杆菌DE3 (BL21)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SOD的表达量约为细胞总蛋白的37%。邻苯三酚法测定表达蛋白活性,结果表明每毫克菌体可溶性总蛋白中表达产物校正酶活力单位为694U/mg。  相似文献   
103.
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泛素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toptera exigua multi-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泛素基因ubiquitin被克隆和序列分析,该基因编码区全长243bp,编码80个氨基酸残基,预计蛋白质分子量为9.4kDa。将这一ubiquitin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至BL21(DE3)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的条件进行优化,用异源的泛素单克隆抗体检测目的蛋白,Western blot 实验证明所表达的蛋白是泛素蛋白。同时,我们制备了特异性的抗体,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做了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Gendoc对不同来源的泛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中的泛素与真核细胞中的泛素相比较,泛素的氨基酸序列有较大的变化,杆状病毒的深入素基因在分子进化上可能有比较独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报道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aNPV)悬浮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数量的影响。作者筛选灭幼脲类似物作为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型增效剂,HaNPV 4.2ppm氟啶脲(chlorfluazuron)感染3龄初棉铃虫幼虫,感染幼虫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2.24d,比单用HaNPV感染幼虫的LT50缩短2.66d。含生物型增效剂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在田间应用,施药后5d,对2代和4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85.2%和70.7%-82.6%,施药后7d,对2代和4代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2%-86.3%和69.6%-82.9%。棉铃虫病毒悬浮剂中的生物型增效剂对天敌数量仅有轻微影响。含生物型增效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不仅能有效控制害虫,而且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在采用共感染和共转染的方法构建扩大杀虫范围的重组病毒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 HaSNPV)能诱导甜菜夜蛾细胞Se-UCR发生典型凋亡,但不能诱导另一株甜菜夜蛾细胞Se-301产生凋亡.以5 MOI的HaSNPV感染Se-UCR,在12h左右可以观测到少量细胞凋亡,24h能观察到明显的凋亡,凋亡细胞数量随时间不断增加,到72h基本上所有的细胞均发生凋亡,成为凋亡小体,基因组DNA片段化.同时发现HaSNPV诱导的甜菜夜蛾Se-UCR细胞凋亡能够被甜菜夜蛾多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capsid nucleoplyhedrovirus, SeMNPV)所抑制, 进一步点杂交试验发现SeMNPV 和HaSNPV共同感染Se-UCR获得了HaSNPV在该细胞中的复制.  相似文献   
106.
棉铃虫单核衣壳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single nucleo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HaSNPV)是棉铃虫的专一性病原,具有宿主特异性高、不影响天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等优点,在我国作为商品生物杀虫剂已有1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从基因组序列角度进一步揭示自然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 SpltNPV)的基因型多态性。【方法】病毒克隆A5, F1, X3 和 X15分别以活体克隆法分离自SpltNPV埃及株、 日本福冈株和日本小笠原株。根据SpltNPV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 AF325155)和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 littoralis NPV, SpliNPV)部分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 X99377, X99376 和X98924)设计引物, PCR扩增获得A5, F1, X3 和 X15的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 polh)基因和ORF18~ORF23序列。【结果】根据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 X3和X15属于SpltNPV型, 而A5和F1属于SpliNPV型。将A5, F1, X3 和 X15的ORF18~ORF23与SpltNPV和SpliNPV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 F1与SpliNPV以及X3与SpltNPV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 但X3的ORF20在172~558 nt处缺失387 bp。尽管依据多角体蛋白基因序列X15属于SpltNPV型, 但对于ORF18~ORF23序列, X15与SpliNPV的相似性高于与SpltNPV的相似性。同样, A5属于SpliNPV型, ORF18~ORF20与Spli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 但ORF21与Splt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100%, 特别是ORF22, SpltNPV的特有序列出现在A5的基因组中, 而且与SpltNPV的ORF22一致性为100%; 反过来, ORF23又与SpliNPV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高。【结论】所有这些都表明, SpltNPV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基因型多态性, 而且即使属于同一基因型, 它们的基因组序列也有显著差异。可利用SpltNPV在自然界的这种异质性筛选适宜防治斜纹夜蛾幼虫的株系。  相似文献   
109.
Ali MEHRVAR 《昆虫学报》2013,56(10):1229-1234
对采自伊朗阿塞拜疆东部西红柿大田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分离株[Maragheh (MRG), Nebrin (NBN)和 Marand (MRD)]繁殖的3个主要参数(幼虫期、 接种剂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了研究, 以在室内条件下筛选很有前景的分离株。在测试的各龄幼虫中, 5龄初期幼虫的病毒产量最高。最适接种剂量和接种温度分别为1 965.87 OB/mm2 和25℃。而在所有测试中, 采自Nebrin 的NBN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10.
为探讨柘叶Cudrania tricuspidata饲养家蚕Bombyx mori易感染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机制, 本实验比较研究了分别以柘叶和桑叶Morus alba饲养家蚕后其消化液中抗病毒蛋白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家蚕经柘叶饲养后消化液中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FP)的强度无明显变化, 但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 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低于桑叶饲养蚕, 柘叶饲养蚕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 421.71±202.60 U/L和19.67±8.17 U/mL, 桑叶饲养蚕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 976.03±139.92 U/L和199.18±181.71 U/mL。这些结果说明, 消化液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水平低与柘叶饲养蚕易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