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北京市三个功能区空气微生物中值直径及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空气中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除了与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外,还与微生物粒子的大小密切相关,并且不同粒径的空气微生物对人们健康影响的作用机理不同。通过定点试验调查,运用国产安德森生物粒子取样器着重研究北京市3个功能区(文教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所在区域、交通干线-西直门和公园绿地-北京植物园)空气微生物的中值直径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空气微生物的粒径分布相同,空气细菌,真菌与放线菌的粒径分布各不相同。空气细菌粒径呈偏态分布,空气真菌呈对数正态分布,空气放线菌的分布特征与空气真菌相反,主要分布在>8.2μm和<2.0μm级中。不同属真菌的粒径分布也不相同,枝孢属、青霉属和曲霉属呈对数正态分布,链格孢属和无孢菌为偏态分布。空气细菌的中值直径明显大于空气真菌和放线菌。交通干线和公园绿地空气细菌和真菌粒子中值直径明显大于文教区,放线菌粒子中值直径交通干线明显高于文教区和公园绿地。空气微生物中值直径在一年各月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土壤养分对蝴蝶花的花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在田间实验中对蝴蝶花进行了高、中、低养分(N、P、K)水平处理。实验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外轮花瓣长和宽、内轮花瓣长和宽、雌蕊长、雄蕊长、花冠直径均逐渐增加。花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大小间相关性显著(P=0.05)。结合花部形态特征对环境异质性的生态适应意义,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6 .2 2和14 .77m g/kg,其中铵态氮占 4 5 .3%、4 8.7%和 14 .5 %。 (2 )外加氮处理使 3个森林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含量都在增加 ,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层、氮处理水平、氮处理时间和森林类型。总体而言 ,0~ 10 cm土层略比 10~ 2 0 cm土层敏感 ;氮处理水平越高土壤有效氮增加越多 ;外加氮处理时间越长 ,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距越大 ;阔叶林的响应稍落后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  相似文献   
64.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在“郑单 95 8”(9株 / m2 )组成的土 -植系统 ,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 10叶展追氮、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和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共 4个处理下 0~ 2 0 0 cm的土壤 NO- 3- N含量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变化和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 ,结果表明 :2 0 cm以上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大口期为界、2 0 cm以下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在 0~ 2 0 cm土层 ,与不施氮相比 ,施氮能增加土壤 NO- 3- N含量 ,而且吐丝期和乳熟至成熟阶段的 NO- 3- N含量在 10叶展期和吐丝期各自追氮后均显著增加。在 2 0~4 0 cm土层 ,乳熟期的 NO- 3- N含量施氮后明显比不施氮高。在 80 cm以下土层 ,施氮后的土壤 NO- 3- N含量明显比不施氮高 ;追氮期相比 ,后一追氮处理在乳熟期和成熟期的 NO- 3- N含量均比前一追氮处理明显增加 ,其中成熟期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处理在 16 0~ 2 0 0 cm土层的 NO- 3- N含量比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处理 (为 2 5 .3m g N/ kg(干土 ) )高 16 %。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发生在吐丝期之前且 80 %以上盈余量出现在大口期前 ,表观亏损出现在吐丝期以后且其亏损量在乳熟期前后各占一半。经玉米季后 ,本试验中不施氮处理出现表观盈余 (为 5 6 .3kg N/ hm2 ) ;施氮后表观盈余量增加 ,主要是施氮减少了吐丝以后  相似文献   
65.
在硝态氮存在或缺乏的条件下,测定了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子萌发和子叶发育过程中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活性的变化。在子叶发育初期,无论外源氮存在与否,每对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GS、NADH—GDH、NAD^ -GDH活性随发育上升。在外源氮存在下,第4d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恒定;第6d后,GS和NADH—GDH活性逐渐降低,NAD^ -GDH却相反增高。但在无外源氮条件下,于第4d后,可溶性蛋白质水平以及GS、NADH—GDH和NAD^ -GDH活性都逐渐降低。在子叶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外源氮对GS和NAD^ -GDH活性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子叶发育的后期对NAD^ -GDH活性的促进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6.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无机态磷转化及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鄂南、赣北两红壤样品为材料,加入不同有机酸并经室温培养后,测定不同P组分、pH及活性Al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有机酸均使土壤Ca2-P含量增高,增幅大小依次为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乙酸;2种土壤的Ca8-P和Ca10-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Fe-P、Al-P和O-P含量有所下降,除乙酸处理的土壤pH值无显著变化外,其它有机酸的加入使pH下降0.65-1.96;有机酸引起活性Al量增多,除乙酸处理的变化较小外,其它有机酸或混合物的加入使土壤中0.02mol.L^-1CaCl2提取Al增加4.7-50.3倍,1mol.L^-1提取Al增加4.0-67.3倍。可见,有机酸具有双重作用,既增加P的有效性,又增加土壤酸度和Al毒。  相似文献   
67.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8.
侧柏毒蛾越冬虫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01,38(4):290-292
记述了侧柏毒蛾在湖南省衡阳地区的越冬虫态 ,并对该虫在我国其他地区的越冬虫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 ,认为侧柏毒蛾在我国南北均以胚胎发育完全的幼虫在卵壳内越冬  相似文献   
6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与土壤净矿化氮及植物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前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土壤微生物态氮以及种植前后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变化量均与土壤氮素净矿化量和植物吸氮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种植前土壤微生物态氮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能力,可以作为土壤氮素的生物有效性指标。  相似文献   
70.
胚泡着床窗口的分子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着床窗口是指当胚胎发育到胚泡阶段时,子宫也增殖和分化到可接受状态,二者相互作用使胚泡着床的短暂时间.雌激素和孕酮是该过程的综合调控分子,它们通过多种局部信号分子的介导,使子宫中的各种细胞类型增殖、分化,为着床窗口的开放做出相互协调的反应.子宫与胚胎在着床窗口通过前列腺素、组织胺、降钙素、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旁分泌作用进行分子对话,使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上皮发生附着反应.着床窗口一旦开放,即自动向非接受态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