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MM)T细胞亚群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β_2-微球蛋白(β_2-MG)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9年8月期间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52例MM患者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泰州医院收治的28例MM患者,共计纳入患者例数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0,给予1.3 mg/m~2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和B组(n=40,给予1.6 mg/m2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T细胞亚群、血清CRP、β_2-MG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5个疗程后CD3~+CD4~+、CD3~+CD4~+/CD3~+CD8~+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CD3~+CD8~+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5个疗程后β_2-MG、CRP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MM患者采用1.6 mg/m2硼替佐米或者1.3 mg/m2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获得相当的疗效及安全性,但1.6 mg/m2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及血清CRP、β_2-MG水平。  相似文献   
72.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是几百万年前整合至人类基因组并遗传至今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残余物。因突变、缺失等导致大多数HERV没有完整的开放读码框,但仍有部分家族成员可编码完整的病毒蛋白,如分离自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γ逆转录病毒相似元件家族成员HERV-W的包膜蛋白基因(HERV-W env,又称ERVWE1)编码的ENV蛋白(又称Syncytin-1),在人胎盘发育过程中起细胞融合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HERV-W受到表观遗传调控而其转录活性被抑制;但亦可被环境、遗传等因素激活,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及癌症等。研究发现HERV-W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桥梁”与“触发”作用,靶向Syncytin-1的单克隆抗体GNbAC1已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并且在1型糖尿病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HERV-W的深入研究可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目前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案同时会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增加。硼替佐米治疗致带状疱疹激活的机理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预防是临床医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阿昔洛韦是第一代无环鸟苷类药物,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目前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可用于接受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的MM患者带状疱疹的预防。本文对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后带状疱疹发生的相关机理及预防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4.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经治疗后仍然有很多患者复发,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癌/睾丸抗原(C/T)抗原是只表达于睾丸和癌细胞的一类抗原,由于睾丸细胞缺少MHCⅠ类分子,不会受到特异性CTL的攻击,但C/T抗原本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以激活机体产生特异性的CTL应答,因此其被认为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靶分子之一.C/T抗原从199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就倍受关注,在此,本文主要综述了C/T抗原在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中的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患者肌肉炎性组织中是否存在Th17细胞及数量多少。方法:临床和病理诊断确诊的多发性肌炎患者16例;对照组来自非炎性肌病患者6例。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h17淋巴细胞的定位及数量。结果:与非肌炎患者比较,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到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IL-17表达阳性,主要分布在细胞内,且细胞数量的多少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有可能参与了多发性肌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分析免疫固定电泳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L)中的作用。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需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清M蛋白和浓缩尿中M蛋白的检测,筛选出两种检测均显阳性的患者,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相比较,对比血清M蛋白和浓缩尿中M蛋白的检测阳性与多发性骨髓瘤之间的关系。结果 110例需进行免疫固定电泳检测的患者中,经临床资料分析,有34例患者为多发性骨髓瘤。这34例患者血清M蛋白的检测显阳性,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00%;25例患者浓缩尿中M蛋白的检测显阳性,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3.53%。血清检验的临床符合率较尿液检验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血清M蛋白的检测显阳性的患者中,IgG型21例(61.76%),IgA型8例(23.53%),IgM型3例(8.82%),γ轻链型2例(5.88%)。结论 MML患者采用血清及尿液免疫固定电泳检测,血清M蛋白检测阳性率较浓缩尿中M蛋白的检测阳性率要高,血清及尿液进行的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对MML的诊断、检测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临床工作者可以根据电泳图谱对MML进行分型,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7.
为从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克隆新的恶性相关基因 ,构建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ARH 77cDNA文库。从ARH 77细胞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 ,经PCR扩增后 ,插入表达载体 ,得到ARH 77细胞cDNA表达文库。将文库菌落印迹至尼龙膜 ,分区培养提取质粒DNA ,建立基因池 ,并分别转染NIH/ 3T3细胞。经G418筛选并计集落数 ,选择克隆数最多的基因池进入第二轮。如此反复进行。通过测序 ,排除所有已知的癌基因、抑瘤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获得了有转化活性的cDNA克隆A6 2 17。进一步使用RACE技术对 5′端进行快速扩增 ,获得全长为 130 0bp的cDNA序列 ,该基因由 8个外显子组成 ,编码产物为 2 6 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将该基因暂时命名为多发性骨髓瘤转化基因 2 (tumor associatedgene 2fromhumanmultiplemyeloma ,hMMTAG2 )。该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 1q42 .1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 ,hMMTAG2编码有多个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位点、N 肉豆蔻酸化位点及核定位信号 ,提示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78.
根据Genebank收录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ARH-77)表达上调EST AF497797设计引物,采用半定量RT-PCR证实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正常人骨髓细胞中该expressed sequence tages(EST)存在表达差异。用EST AF497797作探针筛选人胚肾cDNA文库,获得cDNA克隆经测序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AF497797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确有较高的表达,而在正常人骨髓细胞中低表达。获得的全长cDNA克隆序列长1248bp(Genebank登录号:AY09461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片段全长cDNA编码44个氨基酸的蛋白产物且可能属于Alu家族成员。基因AY094612为一个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上调的新基因,其改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9.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目前仍无法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体内微环境以及癌基因产物等多种作用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分别阐述影响MM细胞生存和生长的控制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0.
4个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病家系的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别定位于人8号、11号和19号染色体上的8个二核苷酸(CA)n重复多态位点,用连锁分析的方法对11个遗传性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病(EXT)家系进行了基因定位分析。结果提示,其中4个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