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51.
中亚热带几种典型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及综合评价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养分因子的影响,对揭示森林植被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全面衡量森林土壤养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纯林、木荷+楠木(Phoebe ahenre)混交林、木荷+杉木混交林、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天然次生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6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状况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土壤养分因子权重,对其土壤养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分别为8.24-28.17 g/kg、0.67-1.31 g/kg、44.88-89.31 mg/kg和1.24-6.50mg/kg,其含量最高的都是青冈栎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最低的是毛竹林,土壤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最低的分别为杉木纯林和木荷纯林,0-60 cm土壤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0.15-0.21 g/kg和35.54-54.32mg/kg,其含量最高的都是木荷+楠木混交林,含量最低的分别为木荷纯林和毛竹林;(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在6种森林类型中都一致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规律,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却因森林类型而异,没呈现出具体的变化规律;(3)栎类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为3.47,评价等级属于中上水平,杉木纯林、木荷纯林、木荷+楠木混交林、木荷+杉木混交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分别为2.45、2.76、2.83、2.68,评价等级均属于中下水平,而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等级综合评分值仅为1.95,评价等级属于土壤养分缺乏。  相似文献   
152.
温智峰  魏识广  李林  叶万辉  练琚愉 《生态学报》2022,42(22):9153-9164
为探讨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中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特点及其成因,揭示其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为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我国亚热带不同纬度的6个1 hm2典型森林群落中所有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1 cm的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 (t)方程统计所有监测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为满足L (t)方程的统计精度,将各群落中多度≥10株的植物以物种为单位统计,多度<10株的低多度物种和单个体物种则以种组为单位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并对物种多度、胸径与空间聚集程度的度量指标L1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亚热带不同纬度群落中多度≥10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相似的尺度依赖性规律:显著聚集分布比例随尺度增大而降低,不同纬度群落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纬度较低的群落稳定性更强。(2)各群落中低多度种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小尺度显著聚集分布,大尺度随机分布的尺度效应,但尺度效应在不同纬度群落间存在差异;各群落的单个体种组空间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3)不同纬度群落物种多度与空间聚集程度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物种多度对空间聚集程度的影响随纬度从高到低逐渐减弱。(4)较高纬度群落物种胸径与空间聚集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纬度从高到低,物种胸径对空间聚集程度影响水平逐渐降低。对亚热带不同纬度森林群落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的进一步探讨,认为由纬度差异引起的生境异质性是影响群落物种空间分布格局产生过程的主要因素,此外,林型、扩散限制、密度制约和随机作用是影响各群落物种空间格局成因及多样性维持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3.
为探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实验随机选取137尾半滑舌鳎幼鱼为研究对象,测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厚、头长、吻端至鳃裂前缘长6个形态性状,并称量其体重.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找出主要影响因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实验所测定的各形态性状间表型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形态性状通过其它形态性状的间接作用均大于其直接作用,说明体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由多个形态性状组成的.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y=-77.901+2.404X_1+6.168X_3+33.046X_4+2.950X_5,其中Y为体重(g),X_1为体长(cm),X3为体高(cm),X_4为体厚(cm),X_5为头长(cm).经回归预测,估计值与实际观察值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方程可以简便可靠的应用于良种选育及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54.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凋落物法、综合法(对光学仪器法进行木质部分及集聚效应校正后结合凋落物法)和光学仪器法测定了小兴安岭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LAI)。首先利用光学仪器法测定有效叶面积指数(Le)的季节动态;其次为获得相对准确LAI,基于生长季节(5—8月)的展叶调查,结合凋落物法、综合法和2种异速生长方程法分别测定LAI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生长季节红松叶片8月初停止生长,迟于其他树种约两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LAI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且在8月初达到峰值,分别为异速生长方法-B(10.58)凋落物法(7.90)异速生长方法-A(6.70)综合法(4.41)光学仪器法(1.81);在整个调查期内(5月至11月),相对于异速生长方法-B、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法-A和综合法,光学仪器法分别平均低估81.69%、75.50%、70.18%和48.90%。本研究探讨了非破坏条件下测定红松人工林LAI季节动态的直接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测定常绿针叶林LAI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5.
探讨文化与自然灾害对四川居民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影响的机理,并对九寨沟与青城山-都江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文化与自然灾害对四川居民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有着显著的间接影响;受文化相似性影响两地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模型,而且居民利他价值观、生态环境信念及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行为因子均值不具有显著差异;受地方文化与环境状况差异性影响两地居民个人规范、日常环保习惯和灾害后果认知因子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对应的路径系数九寨沟样本均大于青城山-都江堰样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环境与灾害知识、增强居民环境责任感等措施有利于旅游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6.
内蒙古森林以其面积大、活立木总蓄积高成为全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文献为基础,分析了近年来内蒙古森林及其组成部分的碳储量、碳密度、固碳速率和潜力.大部分研究以第六次森林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材积与生物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出内蒙古森林碳储量约为920 Tg C,占同期国家森林资源总碳储量的12%,年均增长率约为1.5%,平均碳密度约为43 t·hm-2.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针阔叶混交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固碳能力最高.间伐和皆伐等人类活动使森林碳储量明显降低.已有的碳汇特征研究很少涉及土壤部分,仅有少数研究指出土壤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研究不够深入.建议今后在计算内蒙古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加入土壤碳储量部分;利用异速生长方程计算碳储量时,将树种器官碳含量设为45%;建立更多优势树种的、包含根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加强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潜力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7.
温室甜瓜营养生长期日蒸腾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基于温室环境参数、甜瓜生长发育参数和土壤水分参数的温室甜瓜日蒸腾量估算模型,以研究温室条件下甜瓜蒸腾量的估算方法.根据温室内特定环境对Penman-Monteith方程中空气动力项进行修正,推导出了适于计算温室条件下参考作物蒸腾量的温室环境因子子模型;以甜瓜叶面积指数为自变量构建了作物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线性函数;以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为自变量构建了土壤水分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对数函数.采用分期播种法,根据周年不同播期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分析.采用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60%的实测蒸腾数据,对模型在充分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检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6.2%、16.9%.所建蒸腾模型是对Penman-Monteith公式在温室环境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8.
荒漠伯劳的繁殖及雏鸟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喜顺 《动物学杂志》2008,43(4):118-121
2006~2007年对新疆石河子市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phoenicuroides)的巢、卵及雏鸟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窝卵数平均5.67枚,孵卵期17 d,育雏期15 d.育雏主要由雌鸟担任.采用Logistic方程对雏鸟发育过程中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方程进行了曲线拟合,相关指标生长方程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  相似文献   
159.
本研究对黑龙江海伦市种植大豆作物的黑色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产植酸酶菌株(穗霉属26-13-4)的最佳营养条件进行优化.针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麸皮的添加量进行D-饱和最优化设计,拟合三者之间的方程,并确定最优化添加量.  相似文献   
160.
虽然火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与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大量报道, 但迄今为止, 火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具体途径依然存在较大争议。该文以可持续管理草地生态系统为目的, 试图揭示冬季火影响川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的具体途径, 提出了“火通过改造土壤环境来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假设。在对比火烧区域和未火烧区域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 联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模拟了5种可能改变植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 相对于冬季火的直接作用而言, 川西亚高山草地火后植物群落结构的塑造主要依赖于火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改变, 且该假设途径具有最佳的模拟效果。这暗示了土壤微生物的死亡和繁殖是改变火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途径。土壤作为一个整体环境, 其微生物生命代谢活动在调控火后土壤生物化学循环(特别是氮循环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