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Deception is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animal kingdom and various deceptive strategies are exemplified by social parasites. These are species of ants, bees and wasps that have evolved to invade, survive and reproduce within a host colony of another social species. This is achieved principally by chemical deception that tricks the host workers into treating the invading parasite as their own kin. Achieving levels of acceptance into typically hostile host colonies requires an amazing level of decep- tion as social insects have evolved complex species- and colony-specific recognition systems. This allows the detection of for- eigners, both hetero- and con-specific. Therefore, social parasitic ants not only have to overcome the unique species recognition profiles that each ant species produces, but also the subtle variations in theses profiles which generate the colony-specific profiles We present data on the level of chemical similarity between social parasites and their hosts in four different systems and then discuss these data in the wider context with previous studies, 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when looking for differences in these systems.  相似文献   
82.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立龙  陆林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1517-1524
湿地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环境教育功能及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起国内外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意义、进程、内容、方法和结果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为湿地及相关旅游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稀有糖的生物转化生产策略:Izumoring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稀有糖是在自然界中存在但含量极少的一类单糖及衍生物,其在膳食、保健、医药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文综述了一种稀有糖的生物转化生产策略----Izumoring方法,即利用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醛糖异构酶和多元醇脱氢酶等进行所有单糖及糖醇之间的相互转化;利用该原则,分别构建了己糖类、戊糖类和丁糖类的Izumoring转化策略,并可获得所有稀有糖的酶反应和生物转化生产途径。同时,展望了稀有糖生物转化生产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4.
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时,在应用数量化方法I时如何计算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建立数量化方程.  相似文献   
85.
张丹华  王洋  么宁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9):2521-25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1995—2020年夜光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灯光指数测度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借助InVEST模型评价生境质量,并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生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灯光指数在1995—2020年间增加了0.14,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生境质量下降0.005,呈东高西低的格局,生态环境变差;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生境质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且城市化水平对生境质量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少。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生境退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划定城镇边界、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等。  相似文献   
86.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多元线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7.
大花红景天多元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K.f.et thoms)H.Ohba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12个多元酚类化合物。其中六个经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1),酪醇(p-tyrosol,2),6-氧-没食子酰基红景天甙(6-O-galloylsalidroside,3),1,2,3,4,6-五氧-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 pyranoside,4),草质素-7-氧-α-L-吡喃鼠李糖甙(rhodionin,5),草质素-7-氧-(3-氧-β-D-吡喃葡萄糖基)-α-L-吡喃鼠李糖甙(rhodiosin,6),1和4具有抗毒肝素的活性,4还有抗脂质过氧化的活性,2,5,6具有提高机体抗逆境能力的活性。  相似文献   
88.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亚种分类地位自命名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差异系数检验法, 对秦岭细鳞鲑和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 lenok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 tumensis)的5项可数性状和34项标准化后的比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尖吻细鳞鲑、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在32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贡献率较大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779%; 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4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细鳞鲑类群的判别函数, 综合判别率为99.4%。基于欧式距离矩阵法构建的形态学聚类图显示, 秦岭细鳞鲑和尖吻细鳞鲑距离较近, 而与钝吻细鳞鲑距离较远。据Mayr 75%亚种识别和划分规则, 34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中, 尖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第一鳃弓外鳃耙数目的差异系数大于1.28, 而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有31项比例性状和2项可数性状的差异系数高于1.28。据分析结果, 结合秦岭细鳞鲑地理隔离的事实及其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 推断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内的尖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程度至少已达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89.
物种分布模型通常用于基础生态和应用生态研究,用来确定影响生物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因素,量化物种与非生物条件的关系,预测物种对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反应,并确定潜在的保护区.在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中,生物的相互作用很少被纳入,而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作为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可以同时考虑环境因素和生物交互作用,因而成为分析生物群落结构和种间相互作用过程的有力工具.JSDMs以物种分布模型(SDMs)为基础,通常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物种对环境变量的多变量响应,以随机效应的形式获取物种间的关联,同时结合隐变量模型(LVMs),并基于Laplace近似和马尔科夫蒙脱卡罗模拟的最大似然估计或贝叶斯方法来估算模型参数.本文对JSDMs的产生及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JSDMs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生态学中的应用,阐述了JSDMs的应用前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随着对环境因素与多物种种间关系研究的深入,JSDMs将是今后物种分布模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0.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总被引:379,自引:8,他引:371  
中国种子植物初步统计有337科,3200属,26276~2726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0科,36属,191~195种,单子叶植物有57科,679属,4493~4661种。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分别就科、属、种分布区类型,大小顺序排列,特有性等方面进行区系统计分析,并在种级水平上对各区系地区或具体区系进行对比,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