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分异协调规律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方创琳 《生态学报》2002,22(5):699-708
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是从根本上高效配置流域水资源,彻底化解流域上,下游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共享,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国务院黑河流域分水方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投入产出效益的比较分析和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发展分异及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多维互动的协调耦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推进黑河流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集成管理公司化,大力推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差异化有偿使用制度,实施流动上、中、下游的水权转让贸易,实行规范的流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的整合帐户体系,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边界水量水质达标交接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62.
生态脆弱带内部空间分异结构与脆弱度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武  南忠仁 《生态学报》2002,22(4):445-451
内蒙乌盟后山及河北坝上地区是研究土地利用的人为驱动,气候驱动同全球变化关系的理想剖面。区内气候风蚀力代表了自然地理条件的主分异方向,其值在70-3之间,高低差别很大,区内42a内单位面积上牲畜头数累积减少量以旱作界线附近为最高,向南北两侧减低,且南部高于北部。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的发展并没改变本世纪70年代沙漠化程度分布的基本格局。两介时代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沿旱作农业北界附近的旗县为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带,向南部坝上农业地带和北部牧业地带递减。虽然社会经济因素仍以西北东南为分异的主方向,但滥垦加剧了农牧交错带梯度分异,旱作界线附近构成了社会经济因子分异的跃变地带。对区内20个旗县13个因子的旋转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约分别为33%,21%,15%和14%,各自代表社会经济条件,灾害,气候风蚀力和沙尘天气四类要素。根据其分异规律,自东南向西北可将本区划为南部农牧中度脆弱,中部牧农重度脆弱和北部牧业轻度脆弱3个弧形地带。  相似文献   
63.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平原向高山峡谷区的过渡地带,区内自然生态条件变化剧烈,在仅约50公里的水平范围内,海拔高度就从平坝地区的592米直升至境内最高峰光光山4582米,垂直高差达3990米;在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直至高山的各种地貌。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区内保存着7个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自下而上分别为:⑴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⑵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⑶山地常绿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⑷亚高山暗针叶林带;⑸亚高山、高山灌丛带;⑹亚高山、高山草甸带;…  相似文献   
64.
65.
玉米群体内太阳光辐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对玉米群体内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量子通量)随高度以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在玉米群体的顶部和底部,叶面积指数较小,而在中部和中上部,叶面积指数较大,在140~200 cm的高度层内,叶面积指数约占群体叶面积指数总量的53%以上.在160~180 cm的高度内叶面积指数出现峰值;太阳光辐射在玉米群体内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减小而减少,表现为“S“型变化曲线;太阳辐射透过率在不同高度层上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指数关系,即Rt=Ae -BLAI.  相似文献   
66.
丛枝菌根真菌的垂直平板定时转动培养及菌丝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垂直平板定时转动培养方法暗培养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孢子,发现培养基上生长的营养菌丝较少分枝,培养基转动前后生长的菌丝之间有一明显的折点,定时转动所形成的众多折点将延伸菌丝分成若干个节段,使形成的菌丝面局限在易观察的小范围内。此法是诱导菌丝定向生长、测量菌丝长度和生长速度的好方法,为菌丝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活跃生长的菌丝,每天生长7.7±0.9mm。试验证明:丛枝菌根真菌菌丝延伸生长部位是菌丝尖端,其生长的向地性是对地心引力的感应,感应的敏感部位也在生长菌丝的尖端。  相似文献   
67.
采用生态足迹距离指标方法体系,对2009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间:跨区转移的生态承载力质量距离,由2009年的11.5×10~8t km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的17.01×10~8t km,共增加了47.91%;生态足迹距离则相对稳定在886.66 km至1073.55 km之间;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总体上由2009年的4.39×10~4km增加到2012年的5.55×104km,共增加了26.42%。从类别的视角,年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香蕉(2072 km),最小的是苹果(476 km);年均跨区转移的生物承载力质量距离,最大的是西瓜(4978×10~8kg km),最小的是香蕉(518×10~8kg km);而4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距离,最大的是西瓜(17.7×10~4km),最小的是香蕉(1.92×10~4km)。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北京,对外生态依赖范围也迅速扩大,并高于人口增加的速率。  相似文献   
68.
用Renyi及Hill多样性指数簇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垂直植被的区系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及叶级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将亚高山矮曲林带(I)、寒温性针叶疏林带(Ⅱ)、山地上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1)、山地中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2)和山地下部寒温性针叶林亚带(Ⅲ3),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植被型(I)、过渡性植被带(Ⅱ)及生物多样性的交汇性植被亚带(Ⅲ1)、稀疏性植被亚带(Ⅲ2)和富集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植物种类对人工湿地中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布的影响,以7种木本植物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南川柳(Salix rosthornii)、白棠子(Callicarpa dichotom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为研究对象,运用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垂直流人工湿地木本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类群。结果表明:细叶水团花、水蜡根际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与均匀度均高于其他5种植物,其根系能够更好地富集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是木本植物平均相对丰度较高的门,其次为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蓝藻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片球菌属、地杆菌属为木本植物的共有优势菌属;大叶女贞、白棠子、夹竹桃菌落组成差异显著,乳杆菌属、片球菌属、乳球菌属是引起7种木本植物样本间菌落差异的关键物种; 7种木本植物根际硝化功能菌属丰度普遍较低,相对丰度范围为0.11%—1.06%;反硝化功能菌属的相对丰度范...  相似文献   
70.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以幼虫寄生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天牛类害虫,掌握其幼虫时空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制定花绒寄甲的生物防治利用策略。通过对江西马尾松林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数量的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等,对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间花绒寄甲幼虫种群动态呈现极明显的波动性,全年数量动态有2个高峰期,其中主高峰期是4月份,占全年幼虫总数量的30%左右,是幼虫的主要寄生期,次高峰期是8月份。花绒寄甲幼虫水平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的原因可能是花绒寄甲自身习性或与寄主天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不同时间段,花绒寄甲幼虫的垂直分布情况不同,3-7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上部,其中上段幼虫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在8-12月,花绒寄甲幼虫主要分布在枯死木的中段,占总数的50%左右。另外,调查显示,花绒寄甲幼虫寄生数量在释放过该天敌的松林要远高于未释放过的松林,特别是在马尾松纯林,其幼虫种群数量更高,这说明通过人工释放(江西在3月释放成虫),能增加林间天敌花绒寄甲种群数量、降低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有助于松材线虫病的控制。花绒寄甲幼虫种群时空、水平、垂直三维空间分布结果可为该天敌的保护、人工释放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