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3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粗毛牛膝菊在中国的入侵与生态位漂移有关 在外来物种入侵和扩散过程中,生态位的漂移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在中国已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入侵,占据了许多与其原产地不同的气候区。为此,本研究力图揭示粗毛牛膝菊入侵过程中的气候生态位漂移,分析其在该物种入 侵中国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结合粗毛牛膝菊原 产地和入侵地的分布点与气候数据, 采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其在中国潜在的分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估 了在入侵中国过程中粗毛牛膝菊气候生态位的漂移。模型结果显示,该物种原产地种群和入侵地种群之间只 有32.7%的生态位重叠,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较低(Schoener's D = 0.093, P < 0.005),这暗示了在其入侵过程中发生了生态位漂移。相比于其原产地种群,其在中国的入侵种群气候生态位的整体范围和中心都明 显地漂移向了温度更低、降水更少的区域;中国南方大部分区域属于粗毛牛膝菊的稳定适生区,而位于入侵 前沿的北方地区则存在局域适应和潜在拓殖区域。这些研究结果说明,粗毛牛膝菊在中国的入侵种群仍处于准平衡阶段,未来有可能继续向新的适生区扩散入侵,其生态位的变化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性强、危害范围大。  相似文献   
62.
Orbilia Fr. and Hyalorbilia Baral & G. Marson are the only genera currently accepted in the family Orbiliaceae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Nannfeldt (Baral, 1994; Kirk et al., 2001). Hyalorbilia was erected by Baral and Marson (2001) based on unstalked asci arising from crosiers, with hemispherical apices without wall thickenings, some bipolar-symmetrical globose inclusion bodies in ascospores (living state), asci and paraphyses cohere in a gelatinous matrix, paraphyses with not or only slightly inflated apices, and an ectal excipulum of horizontally oriented textura rectangular.  相似文献   
63.
王晓丽  李艳双  李玉 《菌物学报》2007,26(1):135-138
从煤绒菌显型原质团中提纯细胞核、核仁,诱导原质团形成菌核,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核具有中央核仁,核仁可以看到明显的纤维中心、致密纤维中心和颗粒结构。原质团中存在大量的黏液颗粒。菌核具有双层膜,内含有细胞器及脂滴。  相似文献   
64.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65.
对野生秀丽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 elegans)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测定,比较变温、低温层积、化学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秀丽四照花种子千粒重76.91 g,长5.81 mm、宽5.10 mm、厚3.99 mm。种子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吸水率低于8%,说明有吸水性障碍的坚硬种皮抑制了种子萌发。变温条件下,温差较大的30 ℃/15 ℃处理对秀丽四照花种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萌发时滞短,萌发率和发芽势较高。秀丽四照花种子经30% NaOH浸泡10 min,可明显缩短萌发时间,但4 ℃低温层积处理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6.
【目的】明确柠条重要食叶害虫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做好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行为特性。【结果】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明显。在8月底开始以蛹在10 cm浅层土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中旬始见,5月下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7月初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是10d,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60 d左右。常见捕食性天敌有蠋蝽、日本弓背蚁和沙泥蜂,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结论】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s.richardsi是一种危害柠条的食叶害虫。  相似文献   
67.
四爪陆龟的尿殖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四爪陆龟的尿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同一个体的左、右肾,左、右附睾,尤其是左、右精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膀胱大,双叶型,能贮存较多的尿液;阴茎紫褐色,阴茎头中央有三枚小瓣;雄性个体的泄殖腔内壁褶皱较多,扩展性好。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四脊光亮螯虾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养殖,并对养殖该新品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9.
Li CY  Chu JY  Yu JK  Huang XQ  Liu XJ  Shi L  Che YC  Xie JY 《Cell research》2004,14(6):473-479
The splicing of many alternative exons in the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pre-mRNA) is regulated by extracellular factors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bases remain unclear. Here we report the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Bcl-x pre-mRNA splicing by extracellular factors and their distinct requirements for pre-mRNA elements. In K562 leukemia cells, treatment with interleukin-6 (IL-6) 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Bcl-xL variant mRNA while treatment with 12-O-tetradecanoylphorbol 13-acetate (TPA) had no effect. In U251 glioma cells, however, TPA efficiently increased the Bcl-xL level. These regulations were also seen for a transfected splicing reporter mini-gene. Further analyses of deletion mutants indicate that nucleotides 1-176 of the downstream intron are required for the IL-6 effect, whereas additional nucleotides 177-284 are essential for the GM-CSF effect. As for the TPA effect, only nucleotides 1-76 are required in the downstream intron. Thus, IL-6, GM-CSF and TPA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Bcl-x splicing and require specific intronic pre-mRNA sequences for their respec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PF4及其小肽PF417 70对新鲜脐血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及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 (MACS)分选CD34+细胞 ,利用Transwell穿孔板测定PF4对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 ;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荧光标记的粘附分子及CXCR4的表达。结果 :①PF4对脐血CD34+细胞有趋化作用 ,PF4组的趋化百分比为 15 7.43%± 5 0 .0 6 %(P <0 .0 5 ) ,PF417 70组为 187.0 2 %± 10 .6 9%(P <0 .0 5 )。②PF4作用于CD34+细胞时 ,CD49d和CXCR 4表达增加 ,对其它粘附分子CD31,CD44 ,CD11a ,CD6 2 p ,CD6 2E的表达没有影响。 结论 :PF4对脐血CD34+细胞有趋化作用 ,促进整合素CD49d及CXCR4的表达 ,PF4有助于脐血干细胞的归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