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补充了喜马拉雅野青茅Deyeuxia himalaica 的拉丁描述和特征简介,指定了主模式,使其成为合法名称。  相似文献   
72.
InthecourseofrevisingthegenusPrimulaLinn .(Primulaceae)intheHimalayasofIndianre gion ,theauthorscameacrossasetofcollectionsidentifiedasP .involucrataWall.gatheredbythepioneerHimalayantravellers,merelywrittenondeterminavitslipsasP .involucrataWall.formaschiz…  相似文献   
73.
测定了鬣羚在中国的7个地方种群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419bp的片段序列,并分析了其序列差异,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鬣羚各种群间的序列差异在0-14.31%,鬣羚种群最早在大约5.7百万年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并且在中国最早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域开始演化的。随后向周围地区辐射扩散,日本鬣羚的分化时间大约在3.1百万年前,并且可能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白玉和道孚的鬣羚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11.21%),日本鬣养分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7.63%),洛扎的鬣羚种群(与其它种群的碱基替换率>4.05%)的分化估计已接近或达到亚种水平。鬣羚在中国至少存在3个进化显单元:A.白玉和道孚种群;B.洛扎种群;C.隆子,陕西,皖南和德格种群,建议将它们分开管理,避免杂交,以保存遗传分歧较大的类群及其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74.
云南鰟鮍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鱼类,过去已有过报道(Regan,1908;Nichols,1943;王以康,1953;成庆泰,1958;黎尚豪等,1963;吴清江,1964),但只记录了1属1种,无论是从种数或分布范围来看,都不能反映云南的实际情况。根据我所多年来在全省各地采到的标本,经初步整理,云南共有本亚科鱼类2属10种(土著种),  相似文献   
75.
在横断山区鸟类考察过程中,发现采自四川宝兴县硗碛和雅江县八角楼的两号小鴞属标本与原记录的种类有显著差异,经研究认为是横斑腹小鴞(Athene brama)的一新亚种,命名为: 横斑腹小鴞 新亚种—杂斑腹小鴞Athene brama poikila Subsp.nov. 正模标本 雄性成鸟(采集号6079),1964年12月6日,采自四川省宝兴县的硗碛,海拔高度2,200米。标本保存在四川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76.
【背景】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对该病害的生物防治因具有环境友好和人畜安全的特性而倍受关注。【目的】筛选棉花黄萎病高效拮抗细菌并对其进行鉴定,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扩充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并进行拮抗细菌的初筛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筛选到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初筛分离到535株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选取了108株拮抗细菌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到了4株优势拮抗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BHZ-29、SHT-15、SHZ-24和SMT-24分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枯草芽孢杆菌斯皮兹仁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pizizenii)、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和香草芽孢杆菌(Bacillus vanillea)。【结论】获得了4株高效拮抗细菌,并且首次报道了香草芽孢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7.
链霉菌属菌株AS4.693和AS4.702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链霉菌属“Setae”种群原为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ia (Omura,1982)。1992年,Wellington根据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并入链霉菌属,并建立“Setae”种群。通过对保藏的链霉菌AS 4.693、AS 4.702进行的形态学、细胞化学、分子遗传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链霉菌属“Setae”种群中的典型种——西唐链霉菌Streptomyces setae(JCM3304’)具有相似性。它们的rDNA相似性高达100%,证明它们应归属于同一种群。AS.4.693定名为西唐链霉菌不规则新亚种Streptomyces setae subsp.irregularis nov.,AS 4.702定名为西唐链霉菌波曲弗氏新亚种Streptomyces setae subsp.flexuofradiae nov.。  相似文献   
78.
云南省虻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作1989—1995年对云南省虻类调查的结果,共记述虻类2亚科、6属、123种和亚种及分布。其中已发表4个新种和一个未定种,19种是云南省新记录(右上角“*”标记)。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普通栽培稻不同品种类型间杂种小穗败育的细胞学基础及雌性败育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杂种小穗败育的原因有胚囊败育、花粉败育、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其中胚囊败育而丧失受精能力是引起低结实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开花时花药不开裂和雌雄异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雌雄性细胞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屏障。(2)杂种植株的所有大孢子母细胞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靠近合点端的功能大孢子分化形成胚囊的早期,有的功能大孢子在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前便萎缩解体,多数走向败育的功能大孢子能完成一次或二次有丝分裂,形成二核或四核败育胚囊。败育的共同特征是无液泡的分化,细胞质少或退化,在败育胚囊残迹部位,解体的珠心细胞和萎缩的胚囊残渍混杂垛叠。已受精的杂种子房没有观察到胚及胚乳发育的异常。籼粳杂种胚囊败育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80.
从皖北盐碱地土样中分离到 0 1 1菌株 ,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以及胞外碱性蛋白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0 1 1菌株符合地衣芽孢杆菌种的特征 ,但该菌芽孢端生、孢囊膨大、中度耐盐、高度耐碱 ,可在NaCl浓度为 1 3%和pH1 1的培养基中生长 ,这些特征又不同于该种几个模式株 ,因而将 0 1 1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的一个亚种 ,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砀山亚种(Bacilluslicheniformissubsp .dangshanensis)。该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 ( 72 5u/mL)。酶的最适作用条件 :60℃、pH9.0 ,该酶在pH6.0~ 1 1范围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