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9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691.
岩石化学风化影响着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化学风化速率的估算及控制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探究不同岩性混合小流域内化学风化速率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9月对印江河流域、石阡河流域及余庆河流域采集河水样品并分析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河水的总溶解性固体(TDS)平均值为244 mg·L^-1,高于世界河流平均值(100 mg·L^-1);TDS值的空间差异显示,岩性分布不同导致离子浓度的明显变化。流域中的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HCO3^-和Ca^2+,表明流域碳酸盐岩风化对河水水化学组成起主导作用;通过正演模型解析不同端元(大气、人为、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对河流中总溶解阳离子贡献发现,支流中碳酸盐岩贡献变化明显(55.0%~93.9%),空间差异主要受岩性影响;印江河、石阡河和余庆河的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分别为4.4、2.8和2.5 t·km^-2·a^-1,相应的CO2消耗速率为45×10^3、18×10^3和16×10^3mol·km^-2·a^-1;碳酸盐岩风化速率显著高于硅酸盐岩风化速率,3条河流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分别为43.7、24.7和29.8 t·km^-2·a^-1;CO2消耗速率为498×10^3、284×10^3和354×10^3mol·km^-2·a^-1。研究表明,同一区域相同气候条件下流域风化的空间差异显示了岩性对河流风化的控制作用,其结果可用于区域水环境质量和碳循环评估。  相似文献   
692.
甘伪小眼夜蛾Pseudopanlis kansuensis Chen\,油松吉松叶蜂Gilpinia tabulaeformis Xiao\,丰宁新松叶蜂Neodiprion fengningensis Xiao et Zhou是哈思山林区新发现的3种主要食叶害虫.前两者为新种,取食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 Carr)针叶,后者为甘肃新纪录,取食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针叶.此3种害虫发生后,传播迅速,危害严重.林木受害后,枝梢枯萎,生长减弱,林相残败,严重区成片死亡.因此,为了保护好哈思山珍稀的水源涵养林,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应生产急需,作者在3种害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害虫的化学防治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3.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碳酸盐岩长期强烈的化学溶蚀作用,其基本特征体现为地表土壤和地下岩溶裂隙及洞穴的二元结构。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西南地区降雨格局呈现降雨频次减少且单次降雨量增加的趋势。因此,岩溶裂隙和区域降雨时间格局改变将对喀斯特地区的植物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模拟不同岩溶裂隙生境(S0:24 cm土壤;S1/2:12 cm土壤层+12 cm裂隙层;S3/4:6 cm土壤层+18 cm裂隙层)和不同降雨时间格局(I2d:2 d降雨间隔;I19d:19 d降雨间隔),探究二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 S. Lee)幼苗是否通过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分布的调整来适应变化环境。结果显示:(1)短时间降雨格局下,相比全土生境,少量岩溶裂隙存在并不影响桢楠幼苗生物量的积累,然而随着岩溶裂隙层进一步增厚和降雨时间间隔延长,桢楠降低了总生物量,减少了茎且增大了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2)桢楠幼苗的根系垂直分布随着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94.
为探讨黔中喀斯特次生林演替规律,基于2013-2019年的定点监测数据,从群落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种间联结等方面研究了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7年间建群种的重要值占比减小,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珍珠荚蒾(Viburnum foetidum)等物种优势...  相似文献   
695.
脲酶具有解尿素的能力并为植物生长提供氮源。脲酶产生微生物是土壤中脲酶的主要生产者,属于功能有益种群微生物,因此,整理脲酶产生菌的名录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很有必要。本研究分离鉴定出了来自贵州喀斯特地貌土壤中的23个属的已知的79种产脲酶的细菌,并对其中的21种细菌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鉴定。也发现了11个新记录的产脲酶的未知细菌种,并提供了相关菌种/菌株名录。这为深入研究该类菌的植物促生功能、相关功能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对贵州喀斯特地貌土壤中脲酶产生细菌资源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696.
吴金  张朝晖  王智慧 《植物研究》2020,40(4):481-489
喀斯特天坑微环境对植物结构特征有显著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孔雀藓属蒴齿在喀斯特天坑内的亚显微结构,旨在为微环境下藓类植物蒴齿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蒴齿的亚显微形态研究,孔雀藓属两个种,即黄边孔雀藓(Hypopterygium flavo-limbatum C.Muell)、东亚孔雀藓(Hypopterygium japonicum Mitt)蒴齿双齿层,内外齿层数均为16枚,外齿层背面均具"Z"字形的中脊,齿片形态、曲向、外齿层背侧脊纹、齿条腹侧横纹以及是否具节瘤具有明显的差异,属于稳定性特征,可作为系统分类的依据;而齿片长度、宽度、节片数、横脊数、中脊数,属于可变性特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运用藓类植物蒴齿作为系统分类依据时应作性状的筛选。②光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海拔是影响天坑内黄边孔雀藓(H.flavo-limbat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空气湿度、光照度以及人为干扰度是影响天坑内东亚孔雀藓(H.japonicum)蒴齿形态结构发育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两种孔雀藓属植物蒴齿结构受湿度的影响最大,其生境多为湿度大、土壤含水量丰富的环境。  相似文献   
697.
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一,而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黔中高原型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优势树种—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 Huang)、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滇鼠刺(Itea yunnanensis Franch.)、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 H. Lév.)、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 Burkill)—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在测试的212个土壤样品 中共检测出132种PLFA,每个样品土壤微生物平均PLFA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5.97和11.22 µg g–1。土壤表层(0–10 cm)的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与下层(10–20 cm)土壤接近,但前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后者(P < 0.05)。树种影响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没有影响。云贵鹅耳枥附近的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 0.05),而其他树种土壤微生物PLFA数量接近。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与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但与下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总之,黔中高原型喀斯特森林真菌/细菌生物量比率低,微生物总生物量低,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9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